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去世 曾用布包裹過羣島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當地時間5月31日,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工作室(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在社交媒體發佈聲明稱,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於5月31日在紐約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歲,而計劃於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展出的“被包裹的凱旋門”,作爲克里斯托的遺願,將繼續完成創作

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Wolfgang Volz 攝

大地藝術(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地景藝術,始發於美國,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種藝術運動,其表現爲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是一種在自然界創作的藝術形式。從1962年第一次合作的戶外作品算起,至2009年珍妮·克勞德去世,藝術家夫婦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一同攜手創作了近半個世紀,系列大地藝術作品包括1971-1995年的“包裹德國柏林議會大廈”(WrappedReichstag)、1984-1991年在日美兩國的“傘”(Umbrella)、1975-1985年在巴黎的“包裹新橋”(WrappedPontNeuf)、1980-1983年在邁阿密的“被環繞的羣島”(SurroundedIslands)、1972-1976年在加利福尼亞的“飛奔的柵籬”(Runnin gFence)等。他們的作品永遠不出現在任何畫廊美術館、展廳裡,而是矗立在大地與自然之間,最終都會在大家的驚歎聲中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

《被環繞的羣島》。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定居美國前的“顛沛流離”

40多年來,克里斯托和珍妮的作品多爲自費千萬美元級的項目,也有耗時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等待許可證的超大型項目,但面對這些客觀條件的“難處”,兩位藝術家曾表示,從不接受任何贊助或委任,這是他們藝術創作的基本底線:“我們自己付錢,自己銷售,自己辦理一切委託事務。”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於1935年6月13日,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克里斯托出生在保加利亞,珍妮·克勞德出生在摩洛哥。克里斯托是保加利亞一個德國工業家的後代,祖父開創並經營了東歐第一個滾珠軸承工廠,他從小便顯露出藝術天分,青年時還曾沉迷於莎劇。由於不滿當時的環境,畢業於索菲亞藝術學院的克里斯托,跳上一輛運輸藥物的火車,取道捷克斯洛伐克流亡至維也納,後又輾轉前往日內瓦,最後移居巴黎。1958年,克里斯托在巴黎結識了珍妮·克勞德。

夫婦2005年在作品《Gates》前。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從1961年開始一起工作,這對夫婦30多年間只使用克里斯托的名字,直到1994年,珍妮·克勞德作爲他的合作者被追溯到許多作品中。1962年,克里斯托夫婦創作了第一個戶外作品《鐵幕,油漆桶牆》,用240個油桶做了一個臨時圍牆,將塞納河邊的威斯康辛小街堵塞了數小時。由於前一年,柏林牆剛剛建起,作爲“反柏林牆”宣言代表,該項目使他們名震法國

《鐵幕,油漆桶牆》。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1964年兩人定居紐約,正式走上 “包裹藝術”的傳奇之旅。由於早年的顛沛流離, 克里斯托丟失了他的護照,在1973年成爲美國公民前,克里斯托有17年都沒有任何身份。

包裹過海岸峽谷甚至國會大樓

克里斯托夫婦的“大地藝術”創作最爲人熟知的特點,是把橋樑、公共建築物、海岸線等包裹起來,形成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景景觀。在完成了貝納美術館、芝加哥當代美術館等數個大型建築物包裹項目之後,1969年,他們大膽地用尼龍布,把悉尼附近的整個海岸都包裹了起來。這個名爲“包裹海岸,1962-1969”(Wrapped Coast)的作品,用了92900平方米的防腐布料和56公里的繩索,“包裹”了1609米的海岸,動用100名工人和11名志願者,耗時17000個小時。

1970年-1972年的“峽谷垂簾”(Valley Curtain)是克里斯托夫婦另一件代表作,他們將重達3.6噸的橘黃色尼龍布,垂掛在美國科羅拉多來福峽谷相距1200英尺的兩個山體斜坡夾峙的U形峽谷間,巨大的橘黃色簾幕橫拉在山野峽谷之間,頗具壯麗之美。這個耗資40萬美元的作品,卻因爲即將到來的暴風雨,而在尼龍布掛上去28小時後,不得不緊急取下。

《峽谷垂簾》 Wolfgang Volz 攝。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1973年-1976年的“飛奔的柵籬”,則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馬林索諾馬縣,用白色尼龍布製成高5.5米、長40公里的柵籬。

1980年-1983年“被環繞的羣島” 是他們受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油畫《睡蓮》的啓發,用超過60萬平方米的粉紅色布料,覆蓋佛羅里達的11座島嶼,從高空俯瞰,猶如漂浮在碧海上的11朵睡蓮,成爲奇景。

《被環繞的羣島》。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1985年-1991年,他們又耗資2600萬美元 打造了“日本——美國——傘狂想曲”,在日本東京北面80英里山坡和美國南加州田野上,分別插上了1340把藍色和1760把黃色的傘,這些高6米、直徑8.66米的巨傘在山坡田野上綿延達12英里,蔚爲壯觀,在日本和美國兩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日本——美國——傘狂想曲》。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1995年6月17日,正值二戰結束50週年,克里斯托夫婦將德國柏林國會大廈用10萬平方米的銀白色丙烯面料和1.5萬米的深藍繩索包裹起來,成爲一座通體閃爍着銀色光芒的大地雕塑。早在1971年,克里斯托夫婦就開始了這項包裹國會大廈的計劃,要將這座高46米、長183米、寬122米的龐然大物進行包裹。對這一具有德國曆史座標意義的建築進行“再創作”,不僅涉及複雜的技術、資金、人力等問題,還必須通過德國議會的層層審批。

克里斯托夫婦花費了24年時間,鍥而不捨地遊說了190位德國國會議員,向銀行、基金會、藝術機構、民間團體進行廣泛協調,不厭其煩地修改作品方案,經過大量認證、評估和爭論,最終,德國國會在1995年以292票對223票通過了該項目。“包裹國會大廈”在陽光中,原本建築的肌理被全部覆蓋遮擋,變成一座簡單到極致的幾何抽象物體。數以萬計的人羣把國會大廈擠得水泄不通,全球傳媒報道了這一盛況,這一作品共持續14天,吸引了500餘萬名遊客,時至今日,歐洲各地上千個畫廊仍出售這件作品的方案和草圖複製品

包裹國會大廈。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雖然完成“包裹國會大廈”克里斯托夫婦與德國政府間的整個談判過程前後共花費了24年,這卻不是他們用時最久的項目,籌備得最漫長的當屬2005年,克里斯托夫婦在紐約中央公園實現了他們籌備26年的巨型作品《門》。在苦苦等待了數屆紐約市長的輪換後,他們終於得到紐約市政府的批准,在中央公園的走道上豎立起7503道由聚乙烯製成的門,每道門都懸掛着一塊橙色簾幕,綿延37公里,穿越整個中央公園,這座花費2100萬美元建造的紐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藝術品僅存在16天。而在當時的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看來,它能與羅馬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及《飄》相媲美,是一件“永恆的傑作”。

《門》。圖片來自藝術家官網

永不可能完成的“遺作

2018年,克里斯托夫婦(珍妮·克勞德已去世)在英國的第一個大型戶外作品,“倫敦馬斯塔巴”(The London Mastaba)在海德公園的湖中央漂浮。這座梯形金字塔由7506個水平堆放的彩色桶組成,高66英尺,和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一樣高,重約650噸。這個作品其實是克里斯托希望在阿布扎比酋長國的沙漠中,放置的一座八倍高的“馬斯塔巴”的試驗品

倫敦馬斯塔巴。圖來自藝術家官網

其實,這一項目早在1977年就開始構想,項目的建造地被定在中東的小國家阿布扎比。1979年,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首次訪問阿拉伯酋長國,他們選擇了未來的建築材料:一種容量爲55加侖的巨大鋼桶,還基本定下了鋼桶的顏色和未來的“馬斯塔巴”的位置。馬斯塔巴(阿拉伯語:“長凳”)是古埃及時期的一種陵墓的制式,古墓爲矩形建築,下大上小,最早是由泥土磚石來構造,後來發展爲用石材建造,傾斜的牆壁和平屋頂,有深井一樣的墓道直通到地下墓室。

如果這個藝術計劃得以實現,由41萬個多色桶組成的“馬斯塔巴”將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而今,隨着克里斯托夫婦的相繼離世,這一計劃也隨即成爲不可能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