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週期不確定性高 學者籲日常防震措施應落實

學者籲日常防震措施應落實。(圖/shutterstock)

臺灣地處板塊擠壓處,地震出現頻率頻繁,今凌晨規模6.6強震加上後續數十起規模3到5不等餘震,讓民衆相當擔心。學者表示,地震致災程度和人口密度有正向關係,相同規模的地震會爲人口稠密的西半部帶來嚴重致災,由於強震出現的週期不確定性太高,具體落實平時防震工作更爲實在。

地震測報中心表示,該起規模6.6地震爲今年截至目前最強震,是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所致,但規模超過6的地震的區域通常位於更偏北方,這次震央位置規模超過5以上地震並不少,但6以上就相當少,預估3天內會有規模5.5以上餘震出現。

臺大地質系科學系特聘教授吳逸民表示,過去平均10年就會有災害性地震,但以921大地震爲例,發生前確實有一段地震相對平靜的期間,發生後雖然有許多餘震發生,但之後也進入一段大地震較少的期間,這是有觀察到的現象。

吳逸民指出,西半部斷層都是靠近地表,若淺部斷層出現錯動,對我們影響更直接,同樣規模的地震就可能帶來嚴重災害,臺灣地震模型能夠評估每個斷層出現地震的機率,但因爲我們沒辦法知道下一個大地震何時會來,民衆購屋時只要挑抗震力足夠的房子就必過於擔心,即使出現大地震,房子雖然會被破壞但不會倒塌,不必過於擔心。

臺灣地震科學中心執行秘書郭陳澔表示,地震致災程度和人口密度有正向關係,東半部因爲地廣人稀高樓少,出現的災害通常不會太嚴重;西半部斷層較淺,以1906年嘉義梅山斷層出現7.1大地震爲例,當時造成嚴重災害,但因爲以前調查方法不是那麼精準,解析與尺度都會有落差,是否判斷真的有「百年一週期」還是相對困難。

至於是否我們的地震和國外的地震有連動關係?郭陳澔指出,全球地震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連動關係,當一個地方出現地震,震波傳送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時,假如該區域的地質條件相對比較不穩定,那就會產生錯動,但是否會出現大地震還是迴歸到地質條件。「就像每個人耐痛程度不同,人就是地區」。

郭陳澔指出,東半部本來就是位於活躍板塊附近,地震活動本身就多,加上斷層較長規模也較大,尤其臺灣70%的地震都是出現在東部,因此大地震是可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