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的歷史簡介

巖壁上的紅袍母樹

“大紅袍”屬於武夷巖茶品質最高者。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方圓60公里,36峰,99座名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命名,巖又因茶聞名,故名巖茶。

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製茶葉,宋代列爲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製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所以“大紅袍”並不是獨立的一種茶葉,而是樅茶樹的一支。    大紅袍生長於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岩下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巢,現陡峭絕壁上僅存六株,由巖縫滲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350年之久。

從巖縫中滲出的泉水滋養着如此珍貴的六株大紅袍母樹,因而不用施肥它們也生長茂盛。每年的5月13日至15日,當地會有專人架起雲梯上大紅袍採茶,產量極少,只有幾兩,被視爲稀世珍寶。

大紅袍茶樹爲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支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橢圓型葉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貨稍厚面發脆,嫩芽略壯,顯亮,深綠帶紫。因早春茶芽萌發時,遠望通樹豔紅似火,若紅袍披樹。    關於大紅袍的歷史傳說有許多,廣爲流傳的是說中在明朝年間一個趕考舉人路過武夷時,突然發病,腹痛難忍,當時有位來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採自寺旁岩石上生長的茶泡給他喝,病痛即止,不藥而癒,舉人後來考取了狀元,爲了答謝和尚專程前來拜謝,並將身穿的狀元袍披在那株茶樹上,該茶因而得名“大紅袍”。    另一種說法則延續了這個故事,後話是狀元榮歸武夷時聽方丈說此茶可治百病,便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衆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衆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不管各路傳說如何令人稱奇,真正的好茶是不會因爲空因幾個傳奇的炒作而蜚聲國際的。

大紅袍屬半發酵茶,由於茶樹長在岩石間,使得它的成份滋味有別於其它茶種。其單叢加工,品質特優的“名叢”,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藝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桂花香真味,被譽爲“武夷茶王”。

“大紅袍”茶的採製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