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別讓民進黨兩岸路線2016前轉型成功

國民

由於一些民進黨人士不斷提議凍結臺獨黨綱,且欲在今年7月20日的民進黨全代會上有所動作大陸臺灣島內關心民進黨兩岸路線調整人們,都對這一事態發展很關切和期待。

回顧2012年敗選以來,隨着謝長廷等人的積極登陸和不斷提出友善的兩岸論述,外界本以爲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將會有重大調整。但隨着今年3月反服貿事件的擴大,人們看到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調整過程中的心有不甘和伺機反撲。也即民進黨一方面迫於無奈地露出將兩岸路線稍微向溫和、中間方向靠近的跡象,另一方面又在更加處心積慮地尋找反撲國民黨和大陸的機會前者檯面上可見的樂觀,後者卻是隱藏在臺面下的風險和隱憂。對後者這種風險和隱憂更爲直白的解讀是,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調整迄今爲止仍只是策略性的、功利性的和飄忽性的,只是爲了挽回5%(約80萬票)左右經濟選民、中間選民的心,即便有所轉型甚至暫時轉型,也是不穩固的、不確定的。一旦民進黨重獲在臺灣的執政機會,出爾反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僅以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的情況來看,民進黨執政以後臺灣藍綠版塊和統獨版塊的此消彼長就非常明顯,民進黨的政治版圖擴張得非常迅速。從得票率和得票情況來看,陳水扁2000年大選得票率39.3%,得497.77萬票;陳水扁2004年大選得票率50.11%,得票647.197萬票。短短四年時間,民進黨的得票率提高了近11個百分點,選票成長約150萬票。換句話說,一旦重返執政,民進黨的政治版圖是可以進一步擴展甚至有可能擴展到不用在意5%關鍵少數的地步

然後,民進黨一向是意識形態掛帥,執政期間非常重視改編教科書大力強化對臺灣民衆的臺獨教育。而且每取得一地執政權,民進黨就非常果斷而迅猛地拔除國民黨在當地的傳統基層組織,將國民黨的農漁會和水利會等組織加以分化、瓦解。對支持國民黨的衆多地方派系,民進黨則毫不掩飾地動用行政資源、司法手段在內的種種手段進行威逼利誘,迫使其中的一部分地方派系和地方實力型人物或向民進黨倒戈,或保持中立

經過以上種種手法的影響之後,一方面民進黨對5%經濟選民的依賴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這些手段也不斷壓縮了經濟選民的人數影響力,完全有可能把這5%經濟選民壓縮到只剩下4%甚至低於4%。況且以上列舉的還只是民進黨衆多或明或暗的手段中的幾種而已。一旦民進黨重返執政,就算不採用立即翻臉的做法,也還是有一系列強力手段可以使用,漸進而有力蠶食兩岸和平紅利,不斷壓縮支持兩岸和平互惠共贏的聲音力量日削月割之下,等民進黨執政四年後再次大選時,民進黨擺脫經濟選民的關鍵少數制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當然大陸在如何應對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問題上也是進退兩難。一方面,2016年之前若沒能抓住機會讓民進黨兩岸路線有所轉型,一旦民進黨2016順利當選,則大陸難免會後悔沒有趁民進黨轉型時的機會獲得一些對兩岸和平有利的讓步;另一方面,大陸也擔心在沒有得到民進黨堅定承諾和明顯轉型的效果之前,如果輕易放民進黨過關,使民進黨贏得2016年選舉,則擔心民進黨執政後出爾反爾,削弱兩岸和平力量,壯大臺獨力量。

根據上面的分析,大陸在此兩難抉擇面前,不妨咬緊牙關不要民進黨2016選前拋出的這些糖果。大陸不妨堅定心志,不輕易配合民進黨2016選舉前的不靠譜投機轉型。這樣一來,民進黨2016年勝選的風險就依然很大。一旦2016年民進黨再次因兩岸因素敗選,則民進黨屆時將被迫做出更多、更大的讓步和妥協。而且屆時民進黨的伸縮空間和出爾反爾的空間將比現在窄得多。退一步說,即便大陸現階段不配合民進黨兩岸轉型而民進黨仍2016勝選,大陸也不必覺得後悔,因爲民進黨在2014年和2015年所能對做出的兩岸路線讓步本身就是不確定的、不穩定的,也是暫時的,含金量沒那麼大,即便失去也不必覺得太可惜。

大陸的這種理智做法,也是對兩岸和平和兩岸民衆福祉高度負責的表現。大陸唯有忍得一時,才更有可能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換來更大的空間和餘地,這纔是真正善待臺灣民衆的做法。

作者劉國民,湖北武漢,長期關注臺灣的學者,也專研中國左右之爭和社會思潮。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