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補習非營利化限價令追蹤:一節課不到44元 家長擔心教學品質下降

大陸補習非營利化限價令追蹤:一節課不到44元,家長擔心教學品質下降。(澎湃新聞)

新華社5日報導,大陸多地近日陸續推出學科類非營利性校外培訓(補習)收費標準,補習機構「限價令」正式落地。有的平均降幅過半,有的一節課最低不到1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43.5元),校外培訓學費大幅下降,家長高興中有擔心,相比以往動輒上百元課時費,限價後校外培訓價格更「親民」。湖南省發改委提供統計資料顯示,較「雙減」政策之前,當地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標準平均降幅約爲31.5%;山西省則下降40%至65%。

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各地要在2021年底前推出校外培訓收費政府指導價管理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省市公佈的指導價中,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最高爲每生每課時80元,最低不到10元,大部分集中在20至50元之間;規定收費上浮不得超過10%,下浮不限。相比之下,各地制定的網課指導價差異則相對較小,每生每課時大多在15至20元。

各地推出的收費標準,大多按照不同行政區域和班型畫分爲多個檔次。如北京市、上海市規定,線下10人以下班級爲每人次80元/課時,10至35人班級爲每人次60元/課時,35人以上班級爲每人次40元/課時;上述三類班型線上統一爲每人次20元/課時。山西省則按照太原市城區、其他10個市城區、縣區等三類行政區域確定收費標準,義務教育階段每人每課時收費從9至28元不等。

報導稱,收費標準的總體指導原則,是在堅持學科類校外培訓公益屬性的前提下,統籌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準、學生家庭承受能力等因素,參照平均培訓成本來確定基準收費標準。

一些省市在推出政府指導價前,廣泛徵求了社會各界意見。在2021年秋季開學後,湖南省張家界市在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後,將不同班型的學科類校外培訓基準價從每人每課時25元、7元、5元,分別調整爲25元、10元、7元。

社會普遍認爲,限價政策有助於遏制校外培訓機構過度逐利行爲,促進公益屬性迴歸。

報導指出,包括限價政策在內的「雙減」組合拳,正在重構教培行業生態。重慶主城區在「限價令」推出後,課時費從之前一兩百元降到最高一節課40元,加之「雙減」以來週末和寒暑假不能開課,多家學科類教培機構的校區面積和學員規模縮減,一些經營者坦言正考慮退出,或者轉型做藝術、體育等素質類校外培訓。

一些繼續經營的培訓機構已按照限價政策收取費用。「我們上個月剛完成了『營轉非』,還是想繼續做下去。」陸麗麗是江蘇省鹽城市一家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她說,自己的收費標準比政府指導價低,算下來平均每課時不到20元,「現在同業競爭比以前小了些,再加上此前攢下的口碑,還是有生存空間的」。

報導指出,限價政策執行後,一些讓孩子繼續參加校外補課的家長擔憂「過去培訓機構都是高薪聘請名師,限價後還能不能留住好的師資?」太原市民白女士擔心課時費降價後培訓機構難有餘力做課程的研發與更新,教學品質會隨着補課費用的減少而下降。

此外,還有家長擔心教培機構降價後,高收費的私教「冒泡」「擡頭」。據業內人士透露,「雙減」之後一些校外培訓機構表面上註銷了辦學資質,但實際換湯不換藥,走高端託管路線,以課外託管的名義行學科類校外培訓之實。太原一些從校外培訓機構流出的老師做起了「一對一」上門家教,收費也水漲船高,從過去一小時200元左右漲到500元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