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荒 經濟轉型陷兩難

(圖/取自網路)

近期中國大陸頻現限電、停電事件,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區限電影響到包括不少臺企在內的工業運轉,東北多地大停電波及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秩序。由於後疫情時代,各國經濟對大陸依賴持續上升,大陸這一波「電荒」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及影響,已躋身國際主流媒體頭條。

不出意料,大陸「電荒」再度引起了兩股輿論力量的爭辯:一股是臺灣人最熟悉的「崩潰論」,即複製過去「三峽潰堤」式的聳動敘事以吸引眼球;另一股則是席捲大陸草根網路的「陰謀論」,即宣揚此次限電是當局「一盤大棋」。

前者不值一駁,因爲這種事件拼湊、斷章取義的戲碼早就站不住腳。「崩潰論」者最擅長製造骨牌效應,此次東北停電後,緊接着以大城市停電作爲「證據」,營造出大陸「撐不下去」的假象。只要主動覈查訊息可知,近期北京、上海的停電只是常態檢修,和東北的突發斷電事故完全是兩碼事,但有心人就是藉助公衆恐慌和不求甚解的心態,輕而易舉誤導輿論風向。

至於後者,大陸官媒非常罕見地以「低級紅、高級黑」的用辭予以批駁,並務實承認目前供電緊張、煤炭短缺的現實。這個跡象反映出,大陸官方已經對動輒鼓吹中美「必有一戰」的網路民粹已有所警惕,不再放任此類言論混淆視聽。這一方面固然和習拜通話、孟晚舟返國之後,中美矛盾緩和有關,另一方面當局應意識到,此次「電荒」不單影響工業,亦引起民怨,若動輒以民族主義操作引導輿論,很可能釀成適得其反的後果。

大陸近期的停電、限電衍生了遠遠超出事件本身的輿論效應,雖然誇張、有操作的成分,但確實折射出目前大陸經濟和治理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大陸經濟目前仍未渡過「三期疊加」的險灘,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再加上近年來疫情和國際情勢之丕變,大陸在謀求「高質量發展」與鞏固「自主完整工業體系」之間,出現了相互矛盾、拉扯的困境。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規畫的主線,其中包括兩大目的:一是加快削減高能耗、高污染產業,這既是迴應民衆期待,亦是大陸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履行的國際責任;二是衝刺頂尖製造業,將中國經濟成長重心轉移到產業鏈最高端,這是爲了提升大陸科技創新競爭力。然而,美中衝突在川普時代提前爆發,「脫鉤」雖未發生但已經造成巨大威脅,疫情更令國際產業鏈和物流鏈數度遭遇斷線危機。北京去年之所以提出「內循環主體經濟」,就是爲了增強抵禦外部風險能力,不再受制於人。此背景下,一些曾被認爲「淘汰」產業,在「保全工業體系」的要求下,勢必要重新激活、存續。

此次「電荒」反映出大陸傳統煤電產業大幅萎縮、新能源發電又無法及時填補,以及今年水患導致水電供應不如預期的問題。大陸經濟既要「拔尖」也要「固本」,如何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局,正考驗着北京的政治菁英。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