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殲10C戰機正式備戰 將取代殲7與殲8

大陸國防部表示,他們自制的殲10C已擔任戰備任務。(圖/中共國防部)

大陸官方網站報導,殲10C戰機已可以「擔負戰鬥值班任務」。這將加快大陸空軍汰舊換新腳步,使用超過50年的殲7戰機將在不久後全部汰除。

殲10戰機是大陸真正意義的自行設計、自行製作、自行使用(不外銷)的第4世代戰機(大陸稱爲第3代,此處採取定義較明確的西方北約分類),它採取三角翼耦合前翼設計,與歐洲颱風戰機EF-2000、法國達梭飆風戰機(Dassault Rafale)、瑞典薩伯JAS-39獅鷲戰機(Saab Gripen)相當類似,該構型會具備很不錯的運動性能與加速能力。最早的殲10A戰機服役於2005年,大約生產了400架左右,也成爲大陸空軍飛行表演隊機種。然而殲10A仍有許多該改善的地方,最明顯的就是進氣道的6根支架,容易成爲雷達反射源,於是往後的改進型殲-10B改用由鼓包和向前延伸的進氣整流罩的DSI進氣道。

殲10戰機從1994年開始研製,2005年殲10A正式服役,主要擔任防空攔截之用,這是殲10家族的第1代。(圖/中共空軍)

殲10A的進氣口上有6支肋條,這種設計經常被批評,也是往後的改良重點。(圖/網路)

第一次出現DSI進氣道的殲10B是在2009年出現,機鼻雷達罩的外型也比殲10A要稍大,可以使用更大型的空用雷達,而且垂直尾翼也有修改,殲10A尾翼頂部是水平的,而殲10B則是下削的。大陸軍迷曾經猜測,改良幅度很大的殲10B將會被大量生產,可能達千架之多,然而從2009年到2014年這段期間,殲10B的量產數目不明,有些說法是沒進入量產,有些說法是量產了70幾架。然而在2014年後「殲10C」的稱乎開始出現,而且殲10B與殲10C的外觀差異甚小。

編號1035號是公認確定的J-10B,進氣道已沒有肋條,採用DSI設計,垂尾頂部也改成下削式,機鼻也比A型要厚一點。(圖/網路)

殲10B的進氣道是DSI式,不需要肋條,也可以增加飛機內部空間。(圖/網路)

大陸國防部網站稱,殲10C是「2017年7月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首次公開亮相」,而殲10B卻從沒有被官方高調讚美過,因此殲10B可能是過渡時期產物,或許殲10B的航電雖然性能有所提升,但還不到完全滿意的程度,有一種說法是, 殲10B採用被動相陣列雷達(PASA),而殲10C已是性能更佳的主動相陣列雷達(ASEA),因此大陸軍方纔願意將殲10C搬上枱面。

中共國防部發表的殲10C側視圖外表與殲10B差異很小,只有噴嘴有些許差別,可能改用別的發動機,據稱是大陸自制,代號「太行」的的WS-10。(圖/中共國防部)

大陸空軍可能將新進的殲10C給替換換現有的殲10A機隊,而殲10A則撥派到原本的殲7、殲8乙機隊,以這種「陸續換代」的方式,將戰機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