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哈佛北京書院「遷臺」,偶發事件還是多米諾骨牌?

「哈佛北京書院」自2022年起改與臺灣大學合作,並更名爲「哈佛臺北書院」。圖爲臺灣大學。(圖/中央社)

近日,華語教育(大陸稱對外漢語教育)界最大的新聞就是「哈佛北京書院」即將遷往臺北,哈佛大學會與臺灣大學合作,成立「哈佛臺北書院」。並計劃自2022年起,每年有60名學生暑期來臺八週,學習華語。

哈佛大學與北京語言大學合作成立的「哈佛北京書院」始於2005年,迄今已有近1300名來自美國大學的學生參加過該項目。至於該項目遷往臺北的原因,外媒報導,哈佛大學中文項目主任劉力嘉教授稱合作方北京語言大學「缺乏友好性」,哈佛上海中心負責人柯偉林(William C.Kirby)教授則稱是「後勤問題」。然而,事實上,「哈佛臺北書院」的成立也與哈佛大學暑期漢語班在北京運營的挑戰以及疫情等大環境的改變不無關係。

首先,在中國大陸各地尤其是北京,美國大學開辦的暑期漢語強化項目遍地開花,「哈佛北京書院」面臨強有力的競爭。由於前些年的「中文熱」,美國各大學紛紛在華尋求合作伙伴,開辦暑期漢語強化班。其中,作爲文化政治中心,且在地居民普通話標準的北京,其各高校是美國各大學的首選。在北京,有普林斯頓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的「普北班」,哈佛大學與北京語言大學合作的「哈佛北京書院」或稱「哈北班」,哥倫比亞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的「哥北班」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哈北班」的北京合作方北京語言大學在中國大陸對外漢語界執牛耳,爲哈佛大學提供了非常優秀的包括實習教師在內的師資資源。而且,「哈北班」除了提供高品質的語言強化課程,還爲學生提供爲期一週到中國大陸各地做實地調查研究的機會,非常吸引學生。然而,北京此類漢語暑期強化培訓項目比比皆是在,「哈北班」面臨包括享譽幾十年的「普北班」等項目的激烈競爭,一直尋求突破,這其中包括曾計劃成立的「哈佛上海書院」以及最近成立的「哈佛臺北書院」等等。

其次,疫情成爲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美之間的文化教育合作被迫在一定程度上「脫鉤」。由於美國學生無法入境中國大陸,中美教育合作項目紛紛展開自救。有的縮小規模,斷尾求生,如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CIEE)被迫關閉其南京中心。有的改爲線上教學,勉力維持,如「普北班」,「崑山杜克大學」等等。對於哈佛大學來說,「哈北班」的一大賣點就是在中國大陸各地爲期一週的實地體驗調查研究,若改爲線上,除了「普北班」等在華項目,還要面臨包括蜚聲中外的「明德大學(Middlebury College)中文暑期學校」等美國本土漢語暑期項目的競爭挑戰,壓力可想而知。在中國大陸嚴控疫情,可預見未來邊境不會開放,留學生無法入境的情況下,「哈佛臺北書院」的成立是順勢而爲,可能也是無奈之舉。

然而,「哈佛臺北書院」的成立絕不會是,一遷了之,萬事大吉,挑戰纔剛剛開始。首先,臺灣是否會在2022年暑期之前開放邊境還是未知之數。若比照現今的入境居家隔離14+7的檢疫模式,無論是八週的項目要提前檢疫三週,還是線上線下,三週加五週,學生的體驗效果都會打折。其次,像「哈北班」這樣的暑期強化漢語項目每年要招聘並培訓幾乎與學生等額的華語教師,且對華語教師能力要求極高,如此數量的華語教師要求,臺大方面也要提早因應,做好準備。再者,華語教學也是一個市場導向型的產業,若來臺美國學生要求學習簡體字加漢語拼音,臺大方面是順應市場還是有所堅持,也要提前規劃,做好培訓。最後,這類漢語培訓項目幾十年來遊走於兩岸之間,從臺灣遷往大陸,是規模與市場使然;從大陸遷到臺灣,也是新形勢下臺灣華語教育界的機遇。這樣的項目能遷來臺灣,自然有可能再遷回大陸。種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臺灣華語教育界若想多吸引哈佛大學這樣的「鳳凰」,首要之務便是壯大自身,讓自己這顆梧桐樹枝繁葉茂。

「哈佛臺北書院」的成立既是哈佛大學中文項目自身的規劃調整,也有疫情大環境的影響,考慮到華語教育領域的市場與規模,「哈佛臺北書院」項目當不會產生骨牌效應。中華文化與華語教育本身並不涉及意識形態,以「哈佛北京書院」的項目爲例,師資由哈佛大學方面培訓,教材由哈佛大學編寫,中文課程與哈佛大學本校銜接,與美國各校互認學分。臺灣當局所稱「自由環境纔有最好的學習成效」,云云,完全是外行話,至於民進黨民代王定宇的「民主力量的提升」等言論,更是不知所云。這樣大內宣、意識形態掛帥的言論只會讓哈佛大學方面難堪。哈佛上海中心負責人柯偉林(William C.Kirby)教授已經出面緩頰,稱北京書院搬遷是後勤問題所導致,哈佛大學長期與中國維持緊密關係,在中國的多數機構仍如常運作,並無計劃搬離。若有心人士繼續炒作相關議題,哈佛大學被迫選邊站,最後得到吃虧的可能會是臺灣方面。

中華文化與華語教育並不涉及意識形態,過去,在「哈北班」和「普北班」等暑期漢語項目裡,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華語教師,曾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揮灑青春汗水,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推廣華語與中華文化是兩岸廣大華語教師的共同願望,也是兩岸雙方可以合作的重要面向。若「哈佛臺北書院」能夠爲在臺主修華語教學的陸生提供實習機會,甚至像「哈佛北京書院」那樣留一部分實習教師配額給大陸的優秀華語教師,讓青年華語教師互相學習,交流,共同成長,也不失爲一種善意的體現,也能重新開啓兩岸溝通交流的大門,共同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季宇琦/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在讀博士生、華語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