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在靜宜大學的一百三十個日夜

靜宜大學思源樓五樓的走廊。(作者提供)

2020年1月,我結束了爲期四個月的臺灣交換生活。

從臺北出境到廈門入境,乘高鐵北上回學校,我以爲接下來的生活會是寒假結束、返校上課、早出晚歸,一切迴歸交換前的生活,然後升學、畢業。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記憶深刻,疫情肆虐,漫長的居家隔離和網課生活貫穿了之後的日子。

直到2020年秋天交換結束半年之後的某個時刻,我突然意識到在臺交換的經歷是如此的夢幻,或許會成爲我平穩的生活節點中少有的刻骨銘心的記憶。

# 第 一 印 象

對臺灣的印象來源於早期的臺劇和臺灣綜藝,臺劇中一定有大海營造的氛圍,有一路飛馳的摩托車,以及操着臺灣腔的主角······

但是當我乘機降落到臺北,走出桃園機場的一剎那,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真正的臺灣。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走出航站樓的那一刻,悶熱潮溼的空氣夾雜着複雜的情緒撲面而來。

我隨着靜宜大學兩岸事務交流處的志願者們的接機人員一路走出,乘大巴去靜宜大學的路上,從臺北到臺中,我一直盡力想要將車窗外的風景盡收眼底:高架橋和高速公路兩邊都是特有的熱帶海島植物、連綿起伏的小山丘、點點分佈的建築。

不過對於建築和自然景觀的這種交匯,我的第一直觀感受就是我是在日本,不是在中國。車窗外的風景和日劇裡面呈現出來的感覺簡直太像了,聯想到之前日本殖民的歷史,我的第一感受並不是很舒服。

大概下午六點左右到了臺中市區,臺灣的機車隊伍着實使我震驚,因爲摩托車在大陸的城市成羣結隊、浩浩蕩蕩地出現的確不多見了。

# 課 程 介 紹

新學期銜接的十分順利,靜宜大學兩岸事務處的老師和同學們帶我們先後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破冰活動,參觀校園,辦理各種手續,講解各種注意事項等,在把所有的準備事項完成之後,新的學期正式開始了。

在臺灣的這個學期我一共選了九門課,選課之前有找向交換過的學長學姐詢問經驗,在靜宜遇到的老師都很和藹可親,再加上本科學校有5位同專業的同學一起來英文系交換,修習的課程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希望可以給想要來靜宜交換的同學提供參考。

譬如教 Semantics 的賴昱達老師(我們私下都直呼他Steven)學識淵博,和藹可親,他總是可以用輕鬆活躍的方式將每一個複雜的語言學家的理論講解給我們,並教給我們自己去分析這個理論得出的過程,佈置的作業也是十分有趣,沒有固定答案,只要你得出的結論和論證的環節能夠自圓其說,且符合正常的推論即可。

American Literature 是遊明政David老師講課,David知識儲備驚人,上課時引經據典,語速奇快,對於各種文學理論和百家觀點都能信手拈來,他的文學課貫穿了中西方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是一門用心研讀就可以收穫頗豐的課。

但很遺憾的是我的知識儲備太少,上課並不能很好的理解他所講的內容,而且當時急於求成,過分追求績點和分數,對於他所列出的文學作品並沒有細細研讀,喪失了文學交流的機會,但是這學期的文學課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的丁玟英老師祖籍安徽,而且丁老師在2017年去過我的本科學校,這也使得我們幾位交換生和老師之間變得更加親密。

《邏輯批判與思考》的石志華老師祖籍河北,2009年左右去過大陸十多個省分旅遊,這位老太太是在臺期間對我們最好的老師了,我們週二下午修了她的邏輯課,課程在下午第三節,所以下了課我們剛好可以一起去吃飯,一起聊天。

她還利用空餘時間開車載我們走遍了臺中的大街小巷,帶我們去大甲媽祖廟祈福,帶我們去臺中港看海,去清水服務站買紀念品,去東海夜市找小吃……臺灣的很多風土人情,學校的很多傳聞舊事,都是她告訴我們的,在他鄉遇到一位如此和善的老師,對我們照料有加,真的是很幸運。

在臺灣的課程壓力不大,進度也不快,空餘時間我非常喜歡去蓋夏圖書館,裡面藏書豐富,其中7-9樓是外文書庫,有很多不常見的英文小說。我喜歡在四樓的單間自習室裡面,不受打擾地讀書寫作業;九樓的觀景臺也很適合自習,因爲靜宜本身地勢很高,觀景臺的大落地窗讓我能夠遍覽學校附近的風景。

我還在圖書館結識了一位祖籍在江蘇的老師,老師的父母也是隨國民黨來臺,這位老師年過六十,一輩子都在靜宜教書育人。說起結識的原因,也很偶然,幾乎每天我都可以在同一個地方見到這位老師,後來偶然的一次機會和老師交流,老師聽到我的口音後大喜,激動地問我是不是來自大陸,一來二去也逐漸熟悉起來。

期間也和老師有過很多次交流,和我一起探討當前的兩岸關係以及兩岸青年人的世界觀。這位老師雖然不是在臺期間和我關係最親近的,但是確是對我思想影響最大的。

老師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來回臺任教,她說這麼多年最大的感覺是對這個地方越來越失望,因爲兩黨忙於鬥爭,將臺灣的年輕人當作他們的籌碼,一直大肆渲染反中氛圍,對大陸污名化且搞文化臺獨,在21世紀初臺灣省全部涉及「中國」兩字的企業必須全部更名爲「臺灣」。

老師還舉了一個例子,2019年臺灣交通大學和陽明醫科大學合併就是要斬斷臺灣交大與大陸四所交大同根同源的歷史,下一個要操作的就是新竹清華大學……

關於這一點,不再着筆墨論述。

# 靜 宜 生 活

臺灣的生活節奏很慢,所以早上圖書館開門很晚,工作日8點至晚上9點半,週末早上9點半至下午4點半,所以週末大多時間我是在圖書館負一樓的自習室,不只是開放時間不限制,還是因爲可以在自習室旁的OK-Mark買一些喜歡吃的零食。

除了日常的上課,我也參加了一些學校的活動,每週五圖書館二樓討論區有「國際文化村」,我每次都會參加,每週一個話題,大家用英文各抒己見。

在這裡,我曾與來自墨西哥的同學討論校園暴力,也曾與來自日本、韓國的交換生討論東亞的神秘主義;與來自法國的同學討論萬聖節的習俗,與來自菲律賓的研修生討論移動支付與智慧互聯;與來自泰國的同學討論性別歧視,也與馬來西亞華人後裔探討19和20世紀的下南洋……

在這期間不僅僅是鍛鍊了英文的口語能力,我更是結識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好朋友:韓國的浩閆,日本的惠子,以及臺灣的本地小哥林家名,馬來西亞的華人朋友,還有在丁老師課堂上結實的Sibylle學姐。大家的真誠和善良讓彼此放下芥蒂,跨越了文化差異,友好相處。

靜宜是一所充滿人文氣息的學校,總是可以在學校裡看到各種有趣的活動和講座,例如小提琴音樂交流會,中文系舉辦的明清詩詞講座,校企聯合集市……遇到有興趣的活動,我也會駐足觀望,但是內心總是抱着「下次一定」的想法。不知不覺也錯失了很多開闊視野的機會。

閒暇的時間,我也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在臺中的大街小巷走一走。我曾經沿着臺灣大道七段走到過海邊,也曾穿梭在北勢東路尋找本地小吃,也去過本地舊書店想要淘幾本舊書,也差點自己在沙鹿商圈迷了路……

回想起自己一個人在沙鹿商圈的小巷子裡,看着人來人往,擠在狹小擁擠的店鋪與人流之中,置身事外的不真實感,偶然會恍惚自己到底在哪裡。

其實遺憾的一點是,來臺灣我沒有去到很多地方,因爲沒有可以在假期裡結伴出去的朋友;也因爲自己心存僥倖,總覺得還會有再來的機會。

是什麼時候感覺到了離別的滋味呢?

可能是期末複習下雨的那晚在OK-mark自習室裡突然仰頭看到的恣意生長浸着雨水的藤蔓,可能是在思源樓羣的樓頂上看臺中日落的傍晚時分,可能是最後一次上西方思想史和丁老師合影之後的那個下午,也可能是幫石老師把鋪蓋從車裡搬到教堂的路上教老師怎麼使用中文拼音的那些玩笑……

但是等到我所有的考試結束,收拾行李的時候才忽然發覺這一百三十天的時光真是短暫,其中經歷了心態上的巨大轉變,自己也思考了好多好多,但是離別之際,也和在這邊認識的朋友道別。去找任課老師和他們說聲再見,合影留念;去找結識的朋友一起約好未來互相再去拜訪。

這其中最捨不得的就是石致華老師,至今仍然記得1月10號晚上在東海夜市和石老師道別時,老師說「那我就走了,我是天主教徒,我會爲你們祈禱,我會祈禱你們以後一切順順利利,升學順順利利,工作順順利利,結婚成家順順利利···」

眼淚再也抑制不住…

2020年1月11日凌晨,我和朋友們一起坐上前往臺北的車,第二天早晨從桃園機場離境,至此,我的臺灣交換生活終於結束,但是這份珍貴的記憶卻能夠讓我一直懷念,懷念在這裡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情,以及我這130天的平靜時光。

當我又回到了大陸,飛機降落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時隔一百三十個日日夜夜,我重新踏上大陸的故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記憶中的點點滴滴,發生在這一百三十天中的經歷隨着我走出海關的那一刻,都在我身後漸行漸遠,但是每一份記憶都是那麼清晰和鮮活,遙遠卻又真實。

2020年的1月12日,我結束了爲期四個月的臺灣交換生活。

這個小島帶給我的感情極其複雜,有讓我可以回憶的溫馨和美好,也有讓我深思和重新審視的糾葛和迷惘。來之前對臺灣島有過千百種幻想,走之後對這個地方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只是我沒想到,我們2019年秋季的交換生會成爲未來幾年內的最後一批交換生,這樣的界定更是給那段短暫的交換生活又附加了一些使命感。

眨眼間,交換已經結束了兩年,我依然會想到在臺灣交換的那段時間,希望疫情早些結束,兩岸早些恢復正常通航。那樣的話,我會再去一次臺中,再回一次靜宜,去找石老師,找丁老師,找Steven,找家名,找Sibylle,把我近兩年的經歷與他們分享一下,並且問一句:

好久不見,你們還好嗎?:)

(Aslan/靜宜大學交換生)

本文來源:柚子鋪臺灣交換生服務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