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需要臺灣水電軟實力

儘管十三五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列爲重點之最,但整個十三五的核心目標是「保增長」,亦即是個戰略高度,任何相應措施不能干擾保增長的達成;合理的推估,其他訴求只是次目標,不影響主目標達成的戰術權宜;既然是戰術,就有因應戰略調整的空間。

憂心長遠生態破壞

在這樣認知下,環境界的朋友非常擔心,因爲戰略治霾必須要減緩火力發電力度,除了一些改以氣化、復循環、低排放的先進燃煤火電機組,其餘傳統火電關廠、抑低新建是必然的趨勢;至今雖然仍有56座燃煤火電廠覈定待建中,但是大趨勢確實是空出的火電缺口改以水電開發替代

保增長的大前提當然是動力能源供應不能有缺口;尤其大陸現今的局面是區域競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再加上向西推進到武漢以迄蜀中;爲了頭角崢嶸,GDP向上竄,不可能因環境整治而抑低能源等工業動力供應;大環境火電趨於不利,但能源還是不可缺,水電比例加重是必然。

水電重新攀上臺面,各界立即傳出憂心的聲音,包括水利、水電界、生態界的資深前輩全都站出來發聲,他們憂心若水電比重大幅增加,雖可獲得帳面上的電力供應數字,進而轉換成經濟數字,但因而帶來長遠的生態及環境破壞,可能要花數百倍金錢來修復,甚至無法回覆的永遠破毀。

現況已經夠糟了。三峽建壩蓄水才8年,中下游的變化明確可見;生態學定義「破壞」,是明確、可觀察到的變化。長江上游支流還有一連串水壩將陸續完工蓄水,加上南水北調截水,都將加大中下游的千百年來首次大「變臉」。不止長江源,黃河源亦復如此,雲南瀾滄江階梯式建壩……,怒江是唯一尚未被開膛剖肚的河川,但早列在開發計劃

怒江被聯合國列爲世界自然遺產,兩庫13個階梯水電站開發,勢必帶來極其巨大的生物及人文多樣性的破壞,以及層出不窮的地質災害。怒江水電開發計劃雖然溫家寶前總理於2004年喊停但前期組建工程從未停下來,10多年暗地裡施作,破壞已然可見。

溫家寶當年喊停,並不等於怒江水電計劃終止;三峽水電計劃也曾中止10年,之後於1992全面動工;最終仍然執行開發計劃,但10年暫停還是值得,更多的專家投入評估,讓民衆獲得更全面的資訊,即便開發計劃必然造成破壞,但總能相當程度地抑低。

務必做好前期評估

怒江水電計劃已列入2020至2050開發目標,水電站規模比三峽水電站還要大1成5,自應更爲慎重;還好,三峽大壩蓄水營運已8年,產生的衝擊相當具體,不再是過去的模擬、推估;加上人民的環境意識愈爲成熟,現在仍在持續評估是有意義的。

臺灣的水電規模與大陸大江大河的開發工程當然不能比,但是開發決策過程軟體經驗卻值得大陸參考。例如之前終止,水利單位又試圖重啓的美濃水庫吉洋人工湖計劃,不再重蹈之前由上而下的強硬態度,改爲與民衆溝通,補強評估程序……,務必在足夠科學支撐與人民支持的前提下,再來談重啓。以怒江的珍貴、國際觀瞻,這過程更重要。

其次,水庫影響中下游生態,引發地質災害最大的原因是阻斷排砂,三峽建壩後宜昌測站統計輸砂量減少8成,更是造成中下游極大的破壞;要改善,只有想辦法減少水庫攔砂,增加常態排砂量。這個環節,近幾年臺灣石門水庫研究、興建重力排砂隧道得到可觀的改善,當水庫進水量大增時,打開重力排砂隧道閘口,讓水庫淤砂衝到下游。這技術對大陸的在槽水庫都是可行的。

減緩暖化,開發綠能,水電有其一定位置,但務必做好前期評估,避免造成無可回覆的破壞。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