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素人作家 朱亞君找出版新路

寶瓶文化編輯朱亞君獲得2020臺北書展大獎編輯獎肯定。(鄭任南攝)

近年積極開發《做工的人》、《你好!我是接體員》、《情緒勒索》等「庶民題材的寶瓶出版社總編輯朱亞君,近日獲得今年臺北書展大獎編輯獎肯定。評審陳穎青認爲,朱亞君擅長把冷門議題社會熱點,更充分發揮出版業作爲內容產業火車頭」的意義。投入出版業近30年,朱亞君認爲如今出版業不能再眷戀過往的榮景,「閱讀人口變少,代表有更多新的讀者可以被開發。」

挖掘故事 編輯嗅覺精準

對於時下碎片化、輕薄化的資訊吸收模式,朱亞君認爲無損於書籍、出版業的價值,重要的還是,編輯要如何在大量的資訊中,堅守崗位,認真說好一個故事,並且找到故事的新讀者,「如今故事不只是行銷手法,而是內容產業不變的王道。」

挖掘故事是朱亞君的長項,1996年在皇冠出版社工作時,她就打破過往「大老闆」、「菁英」出書才賣得動的迷思,挖掘當時還只是專業經理人的嚴長壽的故事,出版《總裁獅子心》,開發「本土勵志」書,靠的也是她精準的編輯嗅覺,「我是在計程車聽到他上廣播的片段,立刻打電話去電臺詢問,才找到這個題材。」

近年朱亞君則是在臉書上挖掘工地作家林立青、PTT作家大師兄兩位「素人」,因爲幾篇有潛力熱門文章決定出書,過程有如打磨兩顆「原石」,「當時他們其實還沒有引起廣泛注意。現在不少出版社會陷入迷思:希望開發的新作者最好已經可以『自帶流量』,但其實能爆紅的題材,往往是那些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卻非常有趣的故事。」

蹲得夠低 題材吸引大衆

朱亞君表示,無論是黃金年代或景氣寒冬,「故事力」還是出版最重要的關鍵。而編輯要找到大衆會喜歡的好故事,就要有好的嗅覺,「就算你有自己的閱讀品味,要當一個能接觸大衆的編輯,一定要蹲得夠低,找到能吸引你,也能吸引別人的故事。」

爲什麼編輯要接觸大衆?朱亞君表示,她很早就明白,編輯可以有自己的閱讀品味,「但如果想要出版自己喜歡的文學書,一定需要非文學的大衆書籍支撐。」走進寶瓶出版社,書櫃裡排整齊的出版品,一櫃藍色書背的文學書籍,另一櫃就是色彩繽紛的非文學類。如今《做工的人》將改編電視劇,《你好!我是接體員》也有影視授權,也顯示出當代「庶民題材」對大衆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