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開始在應用層爭搶佔位

在AI大模型應用層爆發前夕,又有兩家獨角獸發佈了新產品。

過去一週內,月之暗面和零一萬物接連發布Kimi+和萬知,兩款產品定位均爲AI專業助手。

其中,Kimi+搭建了一套智能體商店,包含辦公助手、研報生成、學術搜索、提示詞設計、輔助寫作等場景;萬知則是一套一站式AI工作平臺,覆蓋寫作助手、文件解讀、PPT圖文製作等功能。

上半年以來,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瀾舟科技等大模型賽道玩家,都已陸續迭代自家大模型在產品層面的新功能,且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針對“工作流”環節。

這是大模型領域當前的主流產品趨勢,但在技術和商業上應該怎麼理解?

一名行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技術上來說,“AI專業助手”這一產品方向的更新並不複雜,更多是工程意義上的正常迭代。他將其概括爲“輕度”的智能體,其核心動作是固化一部分提示詞(prompt)讓用戶直接使用,能幫助用戶更好地向AI提出需求。

在他看來,這些產品只是有一些輕微的用戶體驗提升,“沒有太大意義”。當然,這主要是相比殺手級應用和底層大模型的能力突破而言。

在2023年11月的首屆開發者大會上,OpenA正式發佈GPTs(自定義GPT),其本質上是允許用戶將GPT-4的能力與ChatGPT的產品形態以更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組建,以快速打造個人專用版本的低門檻AI Agent(智能體)。

“如果要往更深度的智能體走,智能體本身的行動能力會非常重要,而這是跟模型能力深度綁定的。”他指出,不管是Kimi+還是萬知,背後的模型能力大概率還是處於GPT-3.5到GPT-4之間。

基於這一點,僅僅依靠產品形態的變化還不足以對C端(用戶)市場形成巨大影響,因爲最終影響用戶認知的仍然是底層模型的能力。

儘管技術上實現並不難,在C端也不是能夠激起巨大水花的產品創新,但沒有一家大模型公司會拒絕加入這一趨勢。

單從應用層的迭代路徑來看,前述行業人士指出,無論是生成式對話機器人還是AI專業助手,每一種輕量級智能體最終都是構成“超級App”的一部分,是大模型公司To C產品迭代的必選項。 “超級App”指的則是AI 2.0時代集成多種功能與服務的殺手級應用。

此外,跟進AI專業助手等功能也是大模型公司承接應用層爆發期、獲取紅利的必要佔位。

在國內,有關AIGC大時代到來或者AI應用即將爆發的預言,其實已經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達成共識。

零一萬物CEO李開復直言,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會推動中國AI大模型進入落地爲王的階段,今年會迎來“大模型應用爆發元年”。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也已經多次公開明確表態,AI大模型應用層將在2025年迎來爆發。

在此基礎上的另一個共識是,底層通用大模型可能最終僅剩少數玩家,但應用層的創業生態會相對繁榮。因此,在AI應用行業不會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現階段的每個產品試水其實都是在做爆發前夕的跑馬圈地。

通用大模型公司的能力水平再高,最終也要依靠產品的商業模式造血,因此在密集推進模型能力的同時,團隊必須也建立起有變現能力的產品護城河——這也是研發與應用“雙輪驅動”理論在創業公司身上最真實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