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集會還能辦嗎?指揮中心公佈「關鍵六指標」評估取消或延期

指揮中心公佈集會指引,千人以上活動應該經風險評估舉辦與否,圖爲跨年晚會活動,資料照。(圖/攝影中心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包含媽祖繞境演唱會等大型活動都陸續延期取消,但後續大型集會活動到底要怎麼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佈集會指引,聚集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室內外活動視爲大型集會,應事先評估參加者資訊等六項指標若需辦理則應該並定防疫應變計劃,確保參與人員健康安全。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衆集會,內容指出,近期國內陸續確診家庭醫院羣聚感染病例本土病例數已超過境外移入病例數,且有感染源不明個案,皆爲社區傳播警訊考量集會活動通常人潮擁擠,長時間且近距離接觸,具有高度傳播風險,一旦出現疑似個案或羣聚事件,將提高防疫難度。

指引依據世衛組織定義羣衆集會(mass gathering / large event)只要聚集人數在1,000人以上,足以影響社區/地區/國家公共衛生因應量能,無論集會活動爲計劃性自發性均屬之。因此,只要是多人同時聚集於同一地點參加共同活動,均得廣義解釋爲「集會活動」,如開學/畢業典禮、節慶/祭典運動賽事宗教/政治/文化/學術/藝文/旅遊法人/社團/非政府組織(NGO)性質聚衆活動等。

指揮中心應變官莊人祥表示,指引爲柔性建議,希望舉辦大型公衆活動者可以先評估其風險高低決定舉辦與否,已經訂出六項指標可作爲評估,包含「是能否事先掌握參加者資訊」、「活動空間通風換氣情況」、「活動參加者之間的距離」、「活動期間參加者是否爲固定位置」、「活動持續時間」、「活動期間可否落實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

舉例來說,參加者資訊包含掌握其流行地區旅遊史、確診病例接觸史,進入活動前亦能進行症狀評估及體溫量測風險較低,參加者之間的距離則是活動期間彼此間隔至少1公尺以上風險較低。

如果經評估活動性質具有較高風險,建議應延期或取消,或改以其他方式辦理;此外,如果當指揮中心宣佈疫情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則應依指揮中心指示辦理。

一旦決定繼續辦理,主辦者應訂定防疫應變計劃,內容包括應變機制規劃、防疫宣導規劃、防疫設施防護用品準備、參加者住宿規劃及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計劃等,並落實相關防疫準備與措施

指引也提到,集會活動主辦單位應評估該活動必要性,對於非必要的人潮密集活動,考慮延期或暫停舉辦;此外,爲避免零星社區感染擴大,對於參與活動爲非特定對象、而活動形式有密集接觸的高度傳染風險者,建議延後或暫停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