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曾遭示威者打砸 科學家混進校園搬走"火星相機"

(原標題:香江來信|我是香港航天科學家,願與祖國一起逐夢深空

容啓亮教授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日前順利升空。作爲一名香港航天科研工作者,我的內心興奮不已。更讓我激動的是,負責 “天問”“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團隊隨後也來港交流,分享星辰大海的科學夢想和奮鬥歷程首場講座就設立在我所供職香港理工大學

88歲滿頭銀髮的中國工程院士、神舟飛船首任設計師戚發軔,緊緊握住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啓亮的手

回想當天的場景,我完全被熱情和感動包圍。我感受到內地科學家對我們香港科學家的重視和關切。開講前大合影時,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把我拉到他身邊,然後緊緊握住我的手,直到合影結束。這種感覺非常溫暖,也反映出我們之間親密愉快的合作。

戚發軔院士在香港理工大學做講座

隨後戚發軔院士做了題爲《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的講座。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了我們國家從無到有的航天奮鬥史。兩個小時的講座內容豐富全程沒有用講稿,完全說出他內心的肺腑之言。整個大會場座無虛席,我注意到不少嘉賓注意力集中,都聽得入神

容啓亮教授團隊研製的近攝相機

嫦娥攬月,天問奔火,築夢天宮……近年來中國航天捷報頻傳,其中不乏香港元素。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的團隊就已參與到俄羅斯等國的深空探測項目,研製的航天儀器達到國際水平。後來在機緣下,我多次隨校長赴北京參與提案,逐漸參與到國家航天工程中。

容啓亮教授團隊研製的採樣器

2013年,我們受邀研製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隨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軟着陸。這是國家探月工程首次採用香港研製的航天儀器,它能協助拍攝月球圖像和幫助控制中心指揮月球車的活動。嫦娥五號工程中,我們設計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又成功在月球表面採集月壤

容啓亮教授與科研團隊合影

如今,我們的團隊已參與了探月工程嫦娥三、四、五號項目,以及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科研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爲保證在規定時間完成交付,各個環節絕不能出紕漏,否則將一切“歸零”。團隊曾凌晨抵達零下十幾攝氏度蘭州、長春,來不及休息就立即到實驗室跟進度。最忙的時候,同事們通宵輪班工作,用一個個實驗數據證明研製的航天儀器是沒有問題的。

修例風波”中警方在香港理工大學檢獲的汽油彈 武亦彬 攝

最爲驚心動魄的是,2019年“修例風波”中,香港理工大學被示威者佔據,校內不少實驗室遭到打砸破壞。當時,正是我們爲“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研發的“火星相機”即將交付的衝刺階段。但慶幸的是,我們的實驗室沒有門牌,很少有人知道具體位置。我們混進校園,像螞蟻搬家一樣搬走設備儀器,在家中開設實驗室繼續專心做研發。

月壤來港展覽,市民爭相拍照。士心

由於疫情原因,我未能去北京測控中心親眼見證嫦娥五號採樣月壤。但部分月壤已隨科學家團隊赴港,並於6月26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與公衆見面。看到期待已久的月壤,我興奮的心情難以用筆墨形容。接下來,由多位專業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將向國家申請對月壤進行深入的研究

在香港展出的月球樣品。士心 攝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我們大學新成立的“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聚集了地質學、遙感、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物理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未來,我們會專注於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小恆星探測、火星採樣等深空探測項目。另一方面,也將開展對於月球更深入、更有影響力的研究。

在本次“時代精神耀香江”主題展中,港理工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展區也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士心 攝

直到我寫下這封來信時,香港掀起的“航天熱”熱度依舊不減。尤其是很多中小學生,看到我們國家的成就後,對航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對香港的孩子們說,航天事業是非常開闊的,裡面包含了不同的專業。例如重力研究、地質研究等等,只要用心學習,在一個領域內做得好,都可以參與其中。

工作中的容啓亮教授

回望過去,中國航天一路走來十分不易。我們是在西方封鎖和“一窮二白”之下,走向航天強國的。這其中離不開科學家代代傳承的航天精神。而我所理解的航天精神就是“穩步向前,不斷奮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是這樣,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強不息奮鬥,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爲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這是我一直保持的想法,希望你們也認同。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容啓亮

點擊“

香江來信

”,閱讀更多香港人真實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