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憂校務會議 成政治學生溫牀

臺灣學生聯合會上月27日串連多個學生團體舉行「跨世代師生籲請增列大學法」記者會,呼籲立法院院會排入《大學法》修法相關議程。(杜宜諳攝)

《大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擬提升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的比例,原訂本會期過關,但被學界罵翻;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強調下會期一定會通過。對此,有大學校長直批,臺灣高教已從「教育部大學」變成「立法院大學」,未來校務會議恐成爲「政治學生」的溫牀。

《大學法》修正草案5月在立法院教文委員會通過初審,但有大學校長透露,教育部未先與大學溝通好,國民黨團也沒有扮演好監督的力量,讓大學校長几乎全氣炸。

一名老牌私大校長透露,立法院根本沒有打算爲此舉行公聽會,只想過關後直接通知教育部,再讓教育部約校長們開會,走個形式過場,兩黨盤算都是想討好學生,如果真的通過,校務會議恐淪爲「政治學生」的溫牀。

該名校長說,從這次事件來看,教育部對高教重大法案甚至沒有主導權,「以前大學是『教育部大學』,現在是『立法院大學』,升級了,現在還比較懷念教育部大學!」

《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分析,提升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比例,相當不合理。依照教育部青年署定期追蹤的調查來看,學生代表的民意基礎不足;增加學生代表比例,也無法如實反映學生意見。更何況校務會議討論的議題,多數牽涉專業度極高的大學治理,例如治校策略、營運、人事等,若不具專業背景學生比例過高,會誤導校務發展方向。

根據教育部青年署110學年度的最新調查顯示,近3年愈來愈多大專校院學生會投票率低於3成,109學年度甚至超過6成大專校院,學生會投票率低於3成;且42.6%的大專校院,參與學生會的人數更少於20人,其中公立大學僅12人,私立大學14人。

東吳大學前學生議員寧惟軒表示,學生參與自治活動熱度低,已非新鮮事。該校去年不僅學生會會長選不出來,學生議員當選人數也創近年新低,今年學生自治選舉的登記狀況又比上屆冷清,實難想像如果《大學法》真的修正成功,學生代表席次翻倍,將該如何面對衝擊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