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瑤山裡的民族興趣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18日 06 版)

王尚小學陀螺班的學生進行訓練。尹希寧/攝

王尚小學牛角班的指導老師是一個學生的爺爺(左三)。尹希寧/攝

在廣西南丹縣白褲瑤族聚居區王尚小學的大課間,隨着56麪皮鼓敲響,632名孩子圍繞皮鼓和銅鼓民族樂器舞蹈,傳遞瑤語中“希望一切順利”之意。

和城市裡學生“高大上”的課外興趣班不同,這裡的每個興趣班都顯得特別接地氣。

陀螺班是該校立足地方民族特色開設的興趣班之一。五年級的學生藍德賓是老師口中的陀螺班“尖子生”。自從加入陀螺班以來,他越來越“忙”了。

藍德賓告訴記者,每天下午5點後,他都會花40分鐘參加陀螺班的訓練。他曾和隊友一起走出大瑤山,到南寧參加比賽,還曾到2000多公里外的內蒙古參加全國民運會。

揚鞭一揮,陀螺旋轉,藍德賓已十分熟練。事實上,這個動作只是陀螺班110名孩子的入門動作,連七大基本操作都算不上。

民體課指導教師陸雁軍告訴記者,打陀螺的七大基本動作包括掌心放陀螺、左右手互拋、旋轉360度、左跨右跨放陀螺、指尖放陀螺、對接放陀螺和後背放陀螺。學生讀到三年級就可以加入陀螺班,一直練到五年級。

2015年開展精準識別時,白褲瑤族聚居區是南丹縣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目前,白褲瑤族聚居區最後的5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指標已全部達標。

王尚小學的前身裡湖瑤鄉中心小學是南丹縣脫貧攻堅的配套工程。目前,該校小學部和附屬幼兒園的白褲瑤族學生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均佔85%以上,是一所以白褲瑤族學生爲主的寄宿制學校

裡湖瑤鄉中心小學傳承下來的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在王尚小學發展成了一個個別具特色的課外興趣班。

五年級6班的牆上貼着班級興趣小組花名冊,其中包括銅鼓、皮鼓、陀螺、牛角等10個興趣班,陀螺班的名單佔滿了表格

王尚小學教師史興佩說,大瑤山的孩子文化基礎薄弱,有的還有厭學的心理。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減少輟學人數,是學校開辦興趣班的初衷。

然而,興趣班的開展並不順利。校長覃玉坦言,起初家長擔心活動多了會擠佔學習時間,影響學生成績。爲了消除家長的顧慮,除了科學安排活動時間,學校還通過各種渠道向家長解釋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比如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實現民族文化傳承“小手拉大手”的目的。

讓覃玉先特別有成就感的是,有家長說,孩子到王尚小學參加興趣班後,自信心足了,學習成績也有進步。“興趣班還可以讓學生成爲橫跨兩個班的‘多面手’。”覃玉先說。

五年級的黎秀芬就是這樣的“多面手”:轉得起陀螺,也拿得穩針線。面對複雜的瑤繡圖案,黎秀芬凝神靜氣,全神貫注在針線上。和瑤繡興趣班的安靜優雅截然不同,每當教室開門,皮鼓班的敲擊聲能從教學樓傳到操場

史興佩介紹,學校給每個興趣班引進一位校外民間藝人作爲指導教師,其中銅鼓、皮鼓、陀螺、刺繡、牛角和紡織布傳承班的校外指導教師還是非遺傳承人。

皮鼓舞非遺傳承人黎明寶就是其中一位。皮鼓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勤澤格拉”的重要組成部分。勤澤格拉,在瑤語中意爲模仿猴子跳舞。

黎明寶看來,政府通過挪窮窩、壯產業幫助瑤族羣衆實現了經濟上的脫貧,如何讓精神不再貧瘠,使白褲瑤族的民族文化後繼有人,王尚小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根據學校的建議,藍德賓明年升入六年級後就不再參加民族興趣班的活動了。對他而言,打陀螺的日子是充實的,打好了可以去外面比賽。對王尚小學來說,這是白褲瑤族孩子和世界對話的方式。

2021年01月1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