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護臺反中旗號 行綁樁之實

綠委大動作聯合業者逼退三分之一市佔率大陸車體,搶取交通部每年6億元補助,明顯是用政府資源綁樁。圖爲停放在停車場遊覽車。(趙雙傑攝)

「抗中保臺」不僅是民進黨政府選舉的神主牌,執政後更打着「護臺反中」旗號,在政策產業發展着墨,總是以防止大陸勢力滲透、扶植國內產業爲由,想方設法阻擋大陸產業來臺。綠委大動作聯合業者逼退三分之一市佔率的大陸車體,搶取交通部每年6億元補助,明顯是用政府資源綁樁,又能當成政績宣傳,出事了卻把問題推的一乾二淨,行徑無法令人苟同。

蔡政府上臺後,兩岸關係降至冰點,民進黨政府更是出手防堵大陸產業進到臺灣,靠着國會過半席次優勢,透過修法設下防火線,甚至還推動《反滲透法》立法,大肆宣傳提醒民衆不要誤踩紅線,導致在陸臺商或與陸方交流互動頻繁的單位人心惶惶。

對內施政方面,蔡政府處處阻擋陸資或大陸產業進到臺灣,2017年禁止大陸制大客車車身進口即是一例,透過補助方式大力扶植國內製車廠理由,即便其品質已在許多國家打下口碑,市佔率佔三分之一的大陸車身,也被蔡政府排拒門外

不僅如此,民進黨立委多次以社團機關名義,提案要求增加對國內業者補助,並嚴查化零爲整大陸車體、底盤在臺組裝,加上交通部以政策導向,補助業者採購國內廠商打造的大客車車體,中型巴士每輛135萬元、無障礙大客車最高204萬元;電動車補助更高,每輛從260萬元到333.8萬元不等。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採購國內廠商打造的車體,等於就拿不到補助,對業者來說差很大。

民進黨之所以敢明目張膽,一來可以用行政資源綁樁,補貼遊覽車、客運業者購車負擔,還能作爲扶植國內自主產業的政績。但執政黨一味打着護臺反中旗號,卻未能同步提升或把關國制車品質,這次發生蘇花公路遊覽車死傷的不幸故事件,就被看破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