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厚之/轉型、私刑正義都能被允許 那丟鞋、掌摑呢?

鄭惠中文化部鄭麗君道歉。(圖/記者林敬旻攝)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週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週刊...等多家媒體。

文化部長鄭麗君遭資深藝人掌摑,蔡總統在第一時間發文表示,「同樣的行爲如果發生在威權時代,會是什麼結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應該珍惜民主的理由。」

其實同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問,「如果在威權時代,鄭部長有同樣的機會,只需要承擔相同的代價,會不會做同樣的事?」

事實上,在解嚴之後,民進黨早有不少人做過類似的事:1991年,民進黨立委張俊雄掌摑立法院長樑肅戎,並稱是「深思孰慮」的結果;1993年,國大代表張川田在審查時打了年進70的考試院長被提名人邱創煥兩耳光;更別提立法院後來諸多的肢體衝突

國會裡...衝突是解決爭議機制的一環

我不是要講民進黨過去如何如何,我認爲國會裡的衝突,都是整體社會解決爭議機制的一環;英國國會執政黨在野黨席位之間就是兩隻劍的距離,一言不合、拔劍相向,本來就是民主演進的重要一部份。即便國會議員真的受傷,也比讓所有爭議在社會上流竄,衝突在各個角落發生來得好得多。

紅衫軍」之後,臺灣的街頭沉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馬英九末期的太陽花、蔡英文上任之後的「反年改」,才又讓天龍國重現蛇籠、拒馬。其中的關鍵也是國會無法發揮解決衝突的功能,導致民怨四處流竄。

也纔不久之前,七名民衆圍毆「肉圓爸」,結果被網民封爲「七俠客」。臺南1歲6個月女嬰遭死,居然有400人包圍南檢,要替虐死女嬰討公道檢警必須要調虎離山,將三嫌從密道送往看守所。這些情緒的背後,除了網路的渲然、快速集結烏合之衆外,本質也是體制內機制的失靈,民衆對於司法缺乏信賴,認爲司法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鄭麗君遭掌摑之後,民進黨上下一片撻伐之聲。蔡總統說「立場可以不同,但打人就是不對」。民進黨黨主席卓榮泰說,「譴責暴力,其餘免講」!鄭麗君本人說,「個人榮辱事小,民主不容傷害」。民進黨立委則表示,這一巴掌,打在鄭麗君身上,痛在全臺灣社會心理。

就在鄭麗君遭掌摑的前一天,前總統馬英九到臺中參加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老政治犯黃金島的告別式,在靈堂獨派人士丟鞋攻擊,上面那些人卻沒有講過半句話。

鄭惠中真正觀感不佳之處是「偷襲」、不光明磊落,和反年改人士天差地別;但若真要論,向馬英九丟鞋的獨派人士、圍毆肉圓爸、包圍南檢的義憤鄉民,其實本質也都是小孬孬,高明不到哪裡去。

除了轉型正義私刑正義 其他都不容挑戰

近來的四個脫序事件,爲何社會有三個不同的標準?是轉型正義就可以?私刑正義也可以,但是其他的不行?丟馬英九鞋子也是轉型正義的一環,尤其在黃金島的告別式上?而鄭麗君本人就是轉型正義的化身,自然不容挑戰?

我們常說,「民主是普世價值」。既然稱之爲「普世價值」,就應該是人人都適用同樣的標準,打肉圓爸、圍虐嬰媽、丟鞋馬英九、掌摑鄭麗君,都傷害了相同的價值。如果鄭麗君自認爲被打是「傷害民主」,那其他三者自然也應該要是纔對;如果只有鄭麗君被打是傷害民主,其他三者卻不是,那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民進黨和綠營支持者,很習慣用「如果在威權時代…」、「如果在中國…」之類的講法,來凸顯臺灣的民主成就,彷彿所有的民主成就都應歸因於民進黨,藍軍應該時時感激涕零、銘記在心。所以在馬英九被丟鞋時,就絕對不會出現「如果是在威權時代」這樣的句子;反而會是「馬英九在要求別人包容時,自己應更懂包容,畢竟他是國家元首」之類的話術。

民進黨習慣用這種立場先決的方式,來讚揚臺灣的民主成就;用人的色彩來判斷,他是否有資格享受相同的民主。這種用詞、這種態度,本質上就是一種不民主、一種撕裂。

正如前文所說,脫序行爲的背後,都是因爲社會解決爭議的機制出了問題。如果不是戒嚴,根本就不會有黨外、也不需要黨外;如果不是國民黨不好,也不會有政黨輪替;如果共產黨比臺灣民主,統一你擋都擋不住。有本事就把這國家治理好,不必吃蔣介石、習近平的這種豆腐。

鄭惠中事件,對民進黨是短多長空。短期之內,民進黨會獲得不少正面的聲量與社會的同情。但轉型正義幾乎已經可以確定是「票房毒藥」,如果因爲鄭惠中事件導致民進黨內獨派氣焰高張、轉型正義再起,對民進黨2020大選絕對不會是好事。

熱門文章》►鄭麗君溫潤的善意,暴力卻不領情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