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岸垃圾不減反增3年增一倍 推測與這因素有關

據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在今天公佈的淡水河川廢調查指出,今年淡水河岸共有2萬4318袋垃圾,較2020年調查的1萬2987袋爆增近一倍。(林良齊攝)

據荒野保護協會與富邦人壽在今天公佈的淡水河川廢調查指出,今年淡水河岸共有2萬4318袋垃圾,較2020年調查的1萬2987袋爆增近一倍,並發現垃圾棄置熱點爲關渡大橋、蘆洲區及社子島右側,前二者與3年前調查的熱點處相仿,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徐筱珺表示,推測河川垃圾量增加爲前3年沒有颱風影響,加上疫情期間一次性廢棄物用量大增纔會導致川廢增加。

荒野保護協會及志工今年走訪淡水河244.5公里及出海口39公里,透過目測調查垃圾量。而比對2020與2023年度後發現,河岸段部分廢棄物量明顯增長,相比3年前平均每公里73 袋垃圾堆積於河岸中,今年則增至平均每公里156 袋垃圾,增加高達一倍;廢棄物種類前三名則爲塑膠瓶罐容器佔28.8%、塑膠袋佔24.1%、免洗餐具佔15.3%,共有近7成皆爲生活常用一次性飲食廢棄物。

與此同時,反觀海岸段廢棄物量則差距較少、甚至減少約千袋,今年淡水河出海口堆積垃圾爲3萬2299袋,與3年前相距不大。

徐筱珺說,分析後發現有8成的河川廢棄物集中在6%的河岸,因此公部門應與私部門合作,把經費與人力重點式配置於熱點區域,能更有效阻止川廢匯流入海,加速改善大臺北生活水域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河段上游多惡意棄置堆棄垃圾於人煙稀少的河道邊,河段下游則受到地形與潮汐影響易堆積垃圾於感潮河段河道彎道處與密集植被中,若能促使各界資源與力量共同投入川廢的持續監測與清運、擴大淨溪活動位置等河川保育工作,更能追本溯源從減少川廢開始,守護河川及海洋環境。

新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許銘志說,部分熱點如蘆洲至關渡大橋爲感潮段、紅樹林等,因此垃圾易堆積,除了派遣人力清理熱區外,更應從源頭減量做起,盼改變民衆日常消費習慣,減少廢棄物產生。未來將與明志科大及水巡守隊組織,投入各巡守水域的廢棄物調查工作,掌握淡水河上下游水系的廢棄物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