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週致死率跌破1%! 指揮中心3點分析死亡原因:2成放棄治療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近2周致死率已降至1%以下。(圖/指揮中心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臺灣本土COVID-19累計681死、致死率4.9%,指揮中心5日公佈死亡個案分析死者年齡普遍偏高,9成患者年紀60歲以上,且患有前在疾病,其中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先前死亡數較多的原因之一,之後第25、26周發病的患者,致死率已降至0.9%和0.4%。

死亡年齡平均73歲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指出,5月11日至7月3日累計公佈本土確診人數1萬3792例,男女比例大致各半,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0歲至60歲,平均年齡49歲,其中2712人惡化成重症,佔近2成比例。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本土累計的675名重症死亡個案中,超過9成爲60歲以上族羣,死者平均年齡73歲,高出整體確診者平均年齡許多,且9成死者患有潛在疾病。反觀60歲以下確診患者致死率僅不到2%,顯示年齡愈高死亡風險愈高。

以年齡分層分析,60歲至69歲佔整體病死人數27.6%,70歲至79歲佔死亡人數3成,80歲至89歲則佔22.2%。

致死率大幅降低

以發病時間而言,張上淳坦言疫情的第19周確診數大量增加、第20周確診數達到最多,醫療量能一時難以負荷,也導致這段時間致死率相對較高,且2成病患演變成重症,對付壓加護病房照護量能的壓力短時間急遽加大,是全世界都有的類似情況

由前100例死亡個案來看,可看出死亡個案高達9成5有潛在疾病,其中以高血壓比例最高,之後依序是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國內致死率較高的另外一個原因,和許多家屬具有DNR觀念有關,許多確診病患若接受插管治療仍有機會救回,不過或許因爲家屬不願看到年邁的親人痛苦,因此選擇放棄治療。

張上淳指出疫情熱區雙北重症患者之後開始轉診到外縣市,並大量加開專責加護病房,強化醫療團隊的照護訓練,同時緊急採購單株抗體等治療藥物,到第26周時開始見到死亡狀況持續下降。

據指揮中心統計,第19周、20周確診數最多,致死率也相對高,達到6.7%和6.2%,到了第25周、26周,致死率便大幅降低至0.9%和0.4%。

張上淳表示死亡原因多爲呼吸或多重器官衰竭導致,疫情初期確診的死亡個案中,剛高比例在發病1周內死亡,之後醫療照護各方面愈來愈好,死亡個案多住院7至15天以上,最後呼吸衰竭致死。

中國時報》引述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全球COVID-19致死率自疫情之初便都維持在3%以下,之前也未有疫苗和藥物,因此認爲醫療量能不是主因,而是篩檢量不足無法找出感染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