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產,正把抖音“薅”成互聯網夜校

作者/章魚

編輯/閆如意

最近,夜校突然火了。

陶藝、書法、化妝、調酒、塔羅、八段錦.....或養生、或小資、或職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夜校不教的。

北京某夜校教授的課程甚至高達86門,而部分課程的價格只要500塊/人,內含12節課。

但夜校一課難求,得搶。

而且夜校的課程時間往往在晚上7:00-9:00之間,這讓經常加班但想要進步的中產打工人們只能含淚放棄。

不過這些阻礙難不倒“求知若渴”的中國人,爲了打破時間和空間對自己的限制,他們紛紛轉戰互聯網:

硬是把抖音,“薅”成了自己的夜校。

在打開剛認識的航天迷crush發來直播鏈接之前,32歲的王琳對所有的互聯網夜校都嗤之以鼻:

免費的網課,能有多好?

跟完一場直播後,她發現網課可比crush有趣多了。

也不能怪王琳善變,這場直播的主講人一位是月球及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另一位是中國航天博物館高級工程師賈玲。

兩位航天工作的一線人員,在線逛起了中國航天博物館。

那感覺怎麼說呢,就好像李冰給你介紹都江堰,奧本海默帶你參觀洛斯阿拉莫斯。

在最硬核的科技成果面前,聽最懂行的人講科普和科普過程中的八卦。

大部分人都知道,月球探測器叫“嫦娥” ,月球車叫“玉兔”,航天站叫“天宮”, 中繼衛星叫“鵲橋” ,火星探測衛星叫“螢火” ,量子實驗衛星叫“墨子” ......

但不是所有人知道,官方曾公開爲月球車徵集名字,有網友曾建議叫它“后羿”,也有人想給月球車取名“八戒”,這些建議放在一起,不難發現人們關於月球的浪漫想象中也透着八卦氣息。

很多人都看過火星車祝融那張可愛的“自拍”,卻不知道它是怎麼在月球完成自拍的。

賈陽在直播中爲大家詳細解釋了火星車自拍的全過程,他們在火星車肚子下面放了一個照相機,成功着陸後,火星車往前走5米,“下了個蛋”。

此時的相機鏡頭是向後的。爲了趕上相機快門,火星車趕緊後退5米,轉身擺個poss,完成自拍。

接着轉換一個位置,和它的好夥伴着陸平臺合影。

賈陽在最開始設計構圖的時候希望鏡頭能夠向右一點,左邊的留白不要那麼多。

這樣着陸平臺的梯子可以全都拍到畫面裡來,結果鏡頭落地的時候,不知道爲什麼向左轉了大概15度。

照片傳來,梯子少了一塊兒,賈陽覺得遺憾。

同事安慰他:你這是不經意間把火星車放到了C位。

站在C位的火星車伸着長長的脖子,忽扇着一對小翅膀,正如賈玲所言:“完全打破了以往探測器冷冰冰的設計,像一個靈動的小精靈”。

設計火星車之前,賈陽和團隊的預期就是設計一款功能強大且漂亮的火星車。爲此,他們參考了藍色閃蝶的樣子。

人們俯視火星車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像蝴蝶一樣,擁有一對展開的漂亮翅膀。

就這樣,高冷的火星車擁有了可愛到讓人“想養一隻”的外觀。

航天器的科普是有趣的,宇航員在太空的工作與生活則是浪漫與危機並存的。

如果不是這場直播,王琳不會知道:

空間站的24小時裡,能看到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

在空間站,宇航員的臥室配有舷窗,可以欣賞窗外美景。爲了避免宇航員作息出現紊亂,空間站設置了燈光控制系統,保證宇航員休息時只有一個晝夜。

中國航天博物館有一個模擬空間站的展區,爲了方便大家參觀感受,模擬空間站是實體空間站的3倍大。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空間站裡面還裝着有點像橢圓儀的健身器材。

航天員在太空執行任務時間長了之後,身體機能可能會變弱,因此每天都要抽出一部分時間運動。

空間站在太空處於0重力狀態,所以手握牆壁上的把手就可以鍛鍊。

但在地球上,這個健身裝置就相當於是沒有座的自行車,因此鍛鍊時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除了健身,航天員還要在空間站進行很多的科學實驗,向外界發佈科學實驗的徵集。

出艙作業時,宇航員需要換上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比艙內的更重,相當於一個小型的航天器。

航天員在太空行走的時候,它負責對抗太空輻射、實時檢測宇航員的身體狀態。

艙外航天服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根紅色安全繩。

宇航員出艙時,就是靠這根繩子把宇航員和飛船連在一起。一旦繩子斷開,宇航員將在太空飄蕩,很難返回空間站。

這些航天知識的科普,都來自於10月26號,抖音、北京科協聯合中國航天博物館共同策劃開展的《dou來科技館》直播逛館科普活動第二期。

科技發展有多快?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

跟隨抖音的直播鏡頭,走進中國航天博物館,來到航天大事件展區,人們驚訝地發現:

名列前茅的大事,居然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

這讓人不禁想問:

原子彈與航天事業之間,有什麼關係?

1964年的中國沒有運載原子彈的導彈,原子彈是在羅布泊上空以“空爆”的形式點燃。而無法運載原子彈,就無法形成核威懾力量,中國因此被西方國家嘲笑“有彈無槍”。

正因如此,中國迅速開始了東風二號甲導彈的研製和實驗,並在此基礎上研製了運載火箭。

1970年4月24號,由中國自主研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

從那一天開始,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而等到返回式遙感衛星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現在中國航天事業的諸多“第一”,都是建立在前人點滴努力的基礎之上。

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只用了50多年。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告訴人們:

輸在起跑線上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奮起直追。

曾經,中國沒有自己的通訊衛星,只能租國外衛星使用。

想觀看一場在國外舉行的排球比賽,需要租衛星轉發器。

如果球賽8點鐘開始,預計10點鐘結束,那麼衛星轉發器就只租到10點鐘。一旦比賽加時,解說員就只好告訴觀衆:“這場比賽的結果,我們將發在明天的報紙上。”

曾經,因爲沒有自己的通訊衛星,老百姓連看個球賽都看不到結局。

而如今,我們現在常用的手機信號,包括通信電視轉播都是由通信衛星來實現的。不僅如此,人們甚至可以隨時隨地撥打衛星電話。

在這場直播中,兩個一線工作者在博物館回顧自己工作變遷和生活經驗,用最樸實無華的話語把科技進步之快展現在網友的面前。

航天技術的發展成果,不僅體現在專家的工作中,也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

隨着北斗衛星狀態越來越好,組網越來越完善,導航用到的北斗衛星數量越來越多。

打開手機導航,地圖甚至可以精確到紅綠燈讀秒。

路況播報、天氣預報、體育賽事網絡直播......細想一下,我們身邊的每件小事,都有科技發展的支持。

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如果說《dou來科技館》直播逛館科普活動是一堂夜校直播課,那麼評論區,就是小組學習討論組。

在這裡,充滿了關於航天知識的延展提問:

有人好奇真空環境下的食品保存狀況:

有人關心航天發展對醫療是否有輔助作用:

也有人曬出自己孩子的航天手工作業:

還有人剖析“嫦娥奔月”的中式浪漫,對科普航天知識有着怎樣的幫助。

更有航天“當事企業”員工透露業內“秘辛”,展示中國製造的生產力之強。

在互聯網夜校,沒有唯一的講師。

任何一個細節的背後,都有懂行的人站出來科普。

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因爲一個共同的興趣匯聚在一起,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分享各自所知的相關細節。

只要你想, 就可以在這裡學到真東西。

意猶未盡的王琳,在抖音發現了#dou來科技館 這個話題後,驚訝地發現:

之前crush分享的那些航天知識,居然都是從抖音學的。

比如:

往天上送一克東西,要花一兩黃金的價格;

天和核心艙的居住區,是三室一衛的設計;

中國科技館的鎮館之寶神舟一號返回艙,一面是白色一面是黑色......

昔日的王琳就曾被這些有趣的細節打動,如今的她在抖音學到了更多硬核科技知識,以及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互聯網夜校,再硬核的科技都能找到通俗的解釋。

化學合成的東西夠作爲人身體的一部分嗎?這是一個在網絡上爭吵多年的話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金涌在抖音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

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可以拿羥基烷酸酯做一個骨頭,3D打印後鑲入人體,它不像不鏽鋼需要拆除。“這個東西進去就是你的一部分,就跟你的骨頭一樣,它可以參與代謝,參與整個生化過程”。

雖然現在的技術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合成一個人”,但可以做到合成一個血管,血管瘤患者可以通過更換血管的方式維持健康。

人工智能是今年以來的熱門話題,而AI是否會取代人類,也是爭議的焦點。

發展中世界技術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首批院士、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韓立羣曾在抖音講解#如何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的專題。她的講解,撫平了部分人對“AI替代人類”的焦慮。

根據韓立羣院士的講解,人的智能和人工的智能,是模型和原型的關係。

人類的大腦是人工智能要模擬要借鑑的對象,所以它的作用就是原型。人工智能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看作是模型。

過去人工智能想要模擬的功能主要是邏輯推理,邏輯推理是人腦的一種能力。

邏輯學把推理過程分成好多步驟,能夠總結和轉化爲算法,所以可以被機器模擬。

相比之下,人類的創意、創造力很難被總結爲算法,因此也很難被機器學習。

在互聯網夜校感受過行業權威人士的近距離科普,王琳癡迷於在抖音尋找那些有趣的硬核科普,並且以此爲契機,買了相關的書籍。

抖音科普提供了某種契機,幫忙推開了隔在她與知識之間的那道窄門。

王琳並非個例。在抖音上“夜校”的還有很多人。單單《dou來科技館》一個欄目的播放有2.5億。根據《2023抖音公開課學習數據報告》,抖音上高校直播課觀看總時長超過7350萬分鍾,相當於1.68萬節課。

比起傳統的夜校,互聯網夜校最大的優點,其實不是免費,而是足夠快速,也足夠海量和多元。

多數新鮮科技和資訊,都能在互聯網夜校找到權威科普,相關領域的專家總能用最樸素的話語把最硬核的知識平等地傳遞給每個人。

只要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就可以在這裡找到想要的線索,用這些科普配合書籍一步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可以說,你來或者不來,互聯網夜校它就在那裡。

權威解讀和網友的參與一步步讓這個線上夜校的體量不斷膨脹,知識的海洋客觀存在且異常精彩。

如此一來,留給個體的命題似乎就只剩下:

如何找到你想遨遊的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