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非俠客 陸劇過度美化

遼寧警方破獲特大盜墓案,涉案人法庭內受審。(中新社資料照片

以盜墓小說改編的電影尋龍訣》劇照。(CFP)

近年來與盜墓有關的大陸影視作品

電視劇或電影中的盜墓賊,許多穿得光鮮亮麗行動飛檐走壁,有如充滿智慧俠客;且氣宇非凡,讓人羨慕不已。但根據考證,真的盜墓賊卻不見得如此,不但不敢明目張膽地拉幫結派,亮出招牌;反而像小賊,一點都不稱頭。

談到盜墓,歷史上最有名的盜墓賊就是曹操,爲了籌備軍餉,組織了一隻專業挖墓攻堅小組,號稱「摸金校尉」,爲魏代後備補給立功。盜墓賊從過去傳到現在,有些不但已經「不太像是賊」,而且在現在戲化的修飾後,反而成了「專業的英雄」,讓人稱羨不已。

世襲習慣遷徙

「根本不是這樣的,盜墓賊的現實狀況,和電影電視裡的差很多。」四川省民俗學家孝昌說,歷史上的盜墓者大多隱姓埋名,白天在鄰居的眼裡,他們只是普通的工匠。一到晚間,搖身一變成大盜,摸黑到達考察好的墓地,開始行動。

劉孝昌說,多盜墓賊都採世襲,很可能祖輩都幹這項工作。這類人習慣遷徙,只要發現了某地有古墓的存在,他們就會喬遷至此,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白天圈地種田,晚上偷偷從事盜墓工作。一旦盜墓結束,這些盜墓賊們便又偷偷離去,只留下一座空空房屋,一塊收成不太好的田地和一羣好奇又納悶的鄰居。

考古驚見盜墓者屍骨

1970年2月,成都北郊鳳凰山修公路時,突然夯石深深陷落泥土青煙竄出,打夯的人頓時一驚,也險些一同深深陷落。眼前出現一個大洞,三公尺見方,十餘公尺深。發現洞口裡的世界似乎相當開闊,懷疑內有文物施工單位立即上報省文化部門專家勘察後,判定該地下宮殿是四川最大的明代蜀王陵。

這是明代朱元璋兒子朱椿長子蜀王朱悅火廉的墳墓。發掘清理時,除出現500多個武士俑、儀仗俑、侍俑、樂俑、儀仗車馬等文物,考古工作者還發現兩具35歲骨骸。考古專家表示,朱悅火廉死時只是一位21歲的蜀王,應該不會是他的屍骨。從屍骨所處位置判斷,剛好躺在夯石所落下的洞口,周圍還有燻黑痕跡,可能洞口就是當初的盜洞死者應是盜墓者。

如果還原現場,當時的情況可能是把風同夥金銀玉器全部拖上來後,黑吃黑,於是斬斷繩索,並將地面的浮土推進洞中,盜洞又窄又深,洞內的盜墓人就活活被悶死。說穿了,盜墓的過程風險很高,絕不像電影電視裡演得那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