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法務部蒐證太慢?陳水扁挨轟趴趴走、踩紅線 8件事一次看

陳水扁曾出席凱達格蘭金會13週年感恩募款餐會。(圖/記者張一中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總統陳水扁在保外就醫後,因頻頻出席政治相關活動,近期再度引發踩紅線爭議與批評。法務部蔡清祥3日對於國民黨立委吳志揚等人質詢提問是否因爲是「挺扁部長」才被換上來、陳水扁頻踩四不原則紅線明顯挑戰法務部等問題時,強調自己是挺法律的,陳水扁是否違反保外就醫規定,尊重臺中監獄專業判斷,事證也在蒐集,將來也會開會討論

根據保外就醫規定,陳水扁除了需遵守《保外醫治受刑人管理規則》外,中監也另籤具四不原則,要求陳水扁不上臺、不談政治、不演講與不接受媒體訪問。

不過,回過頭檢視陳水扁從2017下半年到2018近一年多來的活動,可以發現陳水扁至少有8次被外界批評爲踩紅線的紀錄,包括:募款餐會、撰寫臉書評論時事、爲陳致中站臺、接受媒體專訪、擔任選舉顧問,以及參加政治座談

另外,陳水扁每日於臉書上以「勇哥」角色發表政治觀點,最近也在臉書表示要出席兒子陳致中的競選總部成立大會文中還提到「可能要請阿扁在10月28日競選總部成立晚會站臺了!雪花說可以,那是人情之常。可勇祥是否又不準!?」陳水扁的這些動作,也被視爲是不斷試探法務部底線。

▲法務部長蔡清祥。(圖/記者陶本和攝)

對於國民黨立委林爲洲3日質疑法務部讓陳水扁趴趴走,雖然蔡清祥以四兩撥千斤方式迴應指出,相信陳水扁以他的高度智慧和他的法律素養,應該知道紅線在哪裡,但林爲洲仍強調,陳水扁的保外就醫具有高度政治性,對法務部執行保外就醫相關規定傷害很大,對其他保外就醫的人要如何解釋,難道是因爲對陳水扁沒法度、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能沒病,就要讓他在外面趴趴走?

雖然法務部與中監迄今尚未對陳水扁這一年多來的動作做出違反四不原則的認定,但外界批評陳水扁屢踩紅線的事件,從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至少就有8件,事件過程與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2017年5月19日,參加凱達格蘭基金會募款餐會。陳水扁從高雄北上出席凱達格蘭基金會13週年感恩募款餐會,包含前副總統呂秀蓮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均出席,現場有支持者高喊「阿扁,加油!」。

2018年1月15日,無報備中監,由陳致中陪同,至臺北山莊拜壽李登輝。前總統李登輝過96歲大壽,前總統陳水扁與兒子陳致中進入翠山莊拜壽,臺中監獄認爲前總統陳水扁申請15日到臺北「探訪親友」,但也有聲音質疑探訪親友與到外雙溪向李登輝祝壽是不同的事。

2018年3月17日,爲陳致中參選高雄市議員晚會站臺。陳致中參選高雄市議員,陳水扁出席造勢晚會,受到大批民衆簇擁歡迎,最後在衆人簇擁下上臺,還率衆向現場民衆鞠躬,呼籲高雄市民一起支持陳致中。

2018年6月16日,喜樂島聯盟在臺中舉辦召集人大會,播放陳水扁錄影談話,內容引述「獨立公投、正名入聯」、川金會啓示等政治評論。民視董事長郭倍宏發起的喜樂島聯盟,力推臺灣獨立公投、正名加入聯合國,吸引數千人蔘與,陳水扁在大會上透過錄影方式,表示決心推動喜樂島聯盟宣言「獨立公投、正名入聯」,說這是場長期的工作,推動的過程「不好走」,且提以及川金會歷史性破冰和解對臺灣的啓示等言論。

2018年9月5日,日媒《產經新聞》以頭版頭條刊出陳水扁專訪,內容提及蔡英文兩岸政策,並宣示其臺獨理念。日本《產經新聞》以頭版頭條刊出陳水扁專訪,文中提及陳水扁對兩岸走向表達擔憂,並痛批前總統馬英九對中國「門戶洞開」,是臺灣當前危機的始作俑者;至於蔡英文只是想扮個「維持現狀」的好孩子,這些對臺灣的國家利益都沒有幫助。陳水扁強調,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以公投對國際社會表態,表明臺灣「不想成爲中國的一部分」。

2018年9月8日,錄影「間接參與」908臺灣國餐會活動。提到蔣介石爲228事件元兇,現在該拚轉型正義。追求臺灣「正名制憲」的908臺灣國,在臺中舉辦年度餐會,陳水扁錄了一段影音「間接參與」該活動。他在影片中提到,行政院2007年早就通過決議蔣介石爲228事件元兇,如果現在不拚轉型正義,那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2018年9月19日,同意擔任姚文智競選總部總顧問、未來市政最高顧問。臺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邀請陳水扁擔任競選總部總顧問和未來市政最高顧問,陳水扁欣然同意,並親送姚文智到住家樓下,接受媒體拍照。2018年9月20日,參加「一邊一國連線」座談。陳水扁與中部地區「一邊一國連線」成員進行座談,強調民進黨選情低迷,希望「一邊一國連線」成員能夠穩住陣腳,爭取勝利,他並將爲連線成員們站臺,拉擡聲勢。

▲陳水扁在陳致中陪同下向李登輝祝壽。(圖/翻攝李登輝臉書)

▲陳水扁出席陳致中舉辦之高雄市快樂希望協會會員大會和餐會。(圖/翻攝陳致中臉書)

▲陳水扁爲陳致中站臺。(圖/翻攝陳致中臉書)

▲陳水扁錄影聲援908臺灣國餐會活動。(圖/翻攝陳水扁新勇哥物語臉書)

▲陳水扁答應擔任姚文智競選總部總顧問。(圖/姚文智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