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火星的“祝融”,在史書上擁有姓名

我國航天事業浪漫而富有詩意命名大都源自華夏先民上古時代對浩瀚星空的仰望與想象。從上古掌祭火星到未來登陸火星,祝融功業千年以降,薪火相傳,再次點燃華夏民族星際探測的火種

——————————

我國首輛火星車被命名爲“祝融”號,而祝融是我國上古神話譜系中的火神傳火人間光照四海。祝融的形象雖有神話色彩,在歷史記載中卻是真實的族羣。祝融氏族的昭昭功業,是華夏先民走出荒蠻、走向文明、生生不息的歷史印證。

傳火人間,光照四海

上古時代,先民茹毛飲血,生食動物血肉和植物根莖葉片,易受疾病侵害,壽命極短。後來,人們在自然界中認識了天然火,品嚐到遠比生食美味的熟食,但不知如何製造火。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燒製熟食,用火取暖,驅逐野獸,焚燒山野,開闢土地。

學者推測,爲方便使用火,原始部落推舉用火經驗豐富的老者專門管理火種,不斷添加柴木,使之長燃不滅,經久不熄。甲骨文中掌火之人被稱爲“主”,其字形即是燃燒木柴延續火種,如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所言,“主從木,蓋象燔木爲火,殆即主字”。火的使用,提高了先民的身體素質,爲華夏民族帶來了文明曙光。先民視火神明,對看護火種的老者無比尊重,“主”的意義發展爲主人、首領等。

人們經常祭祀火種,負責管理火種的老者逐漸擔任祭司一職,即祝者。甲骨文中的“祝”字,爲向神案前酹酒、跪拜祭祀之形。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曾言,祝“象灌酒於神前”;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亦言,“祝象跪而做禱告”;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也認爲,祝“象跽(即長跪)於神前而灌酒也”。

祝,遂有禱告神明祝願之意,後引申出祝賀、敬祝、慶祝等意。《說文解字》雲“祝祭主讚詞者”,《唐韻》言祝“贊主人饗食者”。

火可以在夜間驅散黑暗,帶來光明,使夜空明朗,且能燃燒銷融萬物,故先民稱火照明、燒製熟食的功能爲“融”。《左傳》有言,“是謂融風,火之始也”;《解月令說》亦云,“火祝而融之……蓋融而熟之火也”;《詩經》有“昭明有融”之言,後人註釋爲“融,明之盛者,又朗也”;《說文解字》也定義融是“炊氣上出也”。

由此,先民稱承擔看護火種職者的族羣爲祝融氏,即掌管大火用以照明,使人和暖融融。《史記集解》雲,“祝,大;融,明也”;《帝王世紀》載,“祝誦氏,一曰祝和氏,是爲祝融氏……以火施化,故後世火官因以爲謂”;火官即火正,據《漢書·五行志》,“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以順天時,救民疾”;《左傳》言“火正曰祝融”。

祝融氏用火護火,功勳烈烈,後被推舉爲部落聯盟首領。《國語》贊祝融,“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其功大矣”“能昭顯天地之光明”。東漢班固編《白虎通義》時,將祝融氏與伏羲氏神農氏並列爲“三皇”。伏羲氏創制文字、教民漁獵,神農氏遍嘗百草、播種百穀,祝融氏傳火人間、教民熟食,共同開啓華夏民族人文之光。《漢書·五行志》雲,祝融“民賴其德,死則以爲火祖,配祭火星”。

水火對決,大戰共工

因祝融氏在“三皇”序列中,排位神農氏之後,《山海經》認爲祝融氏是神農氏即炎帝一族後裔,“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隨着時代遷移,祝融氏族逐漸退出部落聯盟共主位置,“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繁衍離散出共工一族,由此引發上古神話中著名的祝融共工大戰。

據唐朝司馬貞爲《史記》續補的《三皇本紀》,共工氏族“任智刑以強”,憑藉智力超羣、刑罰殘酷而稱霸天下,卻“霸而不王”,不行王道,欺凌弱小。祝融氏族起而討伐共工氏族,雙方數次大戰。共工氏族憑水而戰,祝融氏族以火爲武,兩族可謂水火不容。祝融氏族源遠流長,實力雄厚,最終戰勝後起之秀共工氏族。不料,共工氏族“不勝而怒”,不甘心戰敗,竟然“頭觸不周山”。

據《山海經·大荒西經》,不周山在“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因“有山而不合”,故“名曰不周”,今人多認爲帕米爾高原或祁連山、賀蘭山是不周山的原型。不周山終年飄雪,極其寒冷,是神話傳說中從人界通往天界的唯一路徑。共工氏族不甘心爲祝融氏族所敗,頭撞不周山,意在斷絕人界與天界的聯繫,毀壞人間。

果不其然,共工撞倒不周山後,“天柱折,地維缺”。據《淮南子·天文訓》,不周山崩裂,“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山崩柱折,天缺一角,雨水不止,洪水滔天,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大江由西北流向東南的地理格局亦由此形成。

當然,古史中的共工形象是多元的。《國語》等史籍對共工的描述就多以正面爲主,認爲共工氏曾爲華夏部落聯盟制定曆法,其族長於農業水利;《左傳》記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史記》亦言,“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三國文穎註釋曰“共工,主水官也”,曾“秉政作虐……本主水官,因爲水行也”,憑藉水利技術用水禍亂天下。

據學者研究,祝融氏族與共工氏族的矛盾,很可能是上古時期分別以火、水爲圖騰的兩大氏族之間爲爭奪部落聯盟主導權展開的鬥爭。據《山海經》《尚書》《天問》等,火神祝融曾受天帝指派,誅殺用築堤之法治水不成的大禹之父,即有崇部落首領鯀。這一傳說也證明了祝融火氏族與共工、鯀等水氏族的矛盾。

子嗣八姓,南楚始祖

祝融氏族與共工氏族的鬥爭並非一戰而定,而是延續到五帝之一的帝嚳時期。當時“共工氏作亂”,帝嚳派祝融氏族首領重黎(一說黎)前去征討。兩族再戰,祝融氏族勢如破竹,屢戰屢勝,但共工氏族絕不屈服,“誅之而不盡”。祝融氏族始終無法獲得全勝,帝嚳誅殺重黎以示懲戒,讓其弟吳回“復居火正”,繼續擔任火正職務,“號祝融”,沿用祝融稱號。故南宋羅泌《路史》認爲,“祝融氏,號也;祝融,職也,本非人名。黎爲祝融,回爲祝融,皆職”。

據《世本·帝系篇》,吳回之子陸終迎娶“鬼方氏之妹”,是爲女嬇。二人婚後“孕而不育三年”,後“啓其左脅”,剖開女嬇左邊肋骨,“三人出焉”;而“啓其右脅”,剖開右邊肋骨,又有“三人出焉”。陸終和女嬇最終育有六子,“其一曰樊,是爲昆吾……二曰惠連,是爲參胡……三曰籛鏗,是爲彭祖……四曰求言,是爲會 (鄶) 人……五曰安,是爲曹姓……六曰季連,是爲羋姓”。《史記》亦云,“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

這一記載充滿傳奇色彩,而歷史真相則是氏族的繁衍生息、開枝散葉。陸終六子並非真實六人,所謂“坼剖而產”,是指祝融氏族發展出六個血緣關係密切的氏族。六族後來演變成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八個姓氏,是爲“祝融八姓”。

夏商周時期,八姓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遷徙到華夏各地,以中原腹地的河南新鄭一帶爲中心,分佈在北起黃河中游河南北部,南至長江中游湖北北部,東到山東西部,西到山西東南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許多大小諸侯國,拓展了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

八姓之中,己姓建立的昆吾國是夏朝的重要支柱,商湯攻滅昆吾不久,夏桀即滅國。商朝蘇國亦是己姓所建,傳說蘇妲己即是蘇國女子。而陸終幼子季連一脈所演化的羋姓,後來則離開中原遷徙到長江中下游江漢地區,與當地土著聯姻融合,建立了南方大國楚國,發展出綿延八百多年燦爛瑰麗的楚文化,將祝融氏族的功業發揚光大。故《國語》有言,“(祝)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

從上古掌祭火星到未來登陸火星,祝融功業千年以降,薪火相傳,再次點燃華夏民族星際探測的火種。從“嫦娥”號月球探測衛星、“玉兔”號月球車到“天宮”號空間實驗室、“天和”號空間站,再到“天問”號火星探測器、“祝融”號火星車,我國航天事業浪漫而富有詩意的命名,大都源自華夏先民在上古時代對浩瀚星空的仰望與想象,可謂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跨時空融合。先民早期的求索,指引着我們對宇宙未知的接續探索;而現代科技的畫筆,正在逐一將神話傳說化作現實圖景。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

吳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田博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