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重擔頂不住了 北京下令各地暫停基建狂魔發威

爲避免地方政府財務崩潰,北京下令暫停所有進度尚未過半的基建項目。 圖爲汕頭長沙灣跨海特大橋工程。(圖/新華社)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北京當局已經向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它們推遲或者停止一部分國家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以控制債務風險,並確保政府有能力繼續給疲軟的經濟提供刺激措施。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表示,中國國務院最近幾周向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發出指令,要求中國大陸12個省市推遲或停止進度不到一半的建設專案。這些建設專案的財務大多由地方政府承擔,多年來地方政府因此拖欠了鉅額債務。據稱,這些債務總額可能超過了一百兆人民幣(約合臺幣426兆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的2022年的數據,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就已經達到92兆元人民幣(約合臺幣392兆元),佔中國GDP的76%。

報導說,2022年年底,中國疫情管控放開,各種經濟問題集中爆發。中央政府、地方債和房地產行業債務彙集到一起,使中國這個世界第2大經濟體陷入一場規模空前的債務危機。爲減緩債務壓力,地方政府以借新還舊的方式來展延債務壓力。

中國媒體估計,去年一年內,中國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規模總計約10兆元人民幣(約合臺幣42.6兆元)。今年10月以來,貴州、天津、雲南、湖南、內蒙、遼寧、吉林、重慶、廣西、安徽等20多個省市,累計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1.3兆元人民幣(約合臺幣5.54兆元),用於償還地方政府債務。

消息人士說,國務院指令的核心是基礎設施專案,其中包括高速公路、機場的重建和擴建,以及城市輕軌線路。而北京批准過的項目,例如經濟適用房專案,則不在這次停建範圍之內。

《美國之音》指出,中國政府近年來積極協調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和中小金融企業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北京擔心的是,地方債務龐大而經濟增長前景不佳可能導致債務違約。

中國官方公佈的2023年經濟增速爲5.2%,略高於官方設定的5%的增長目標。但是,分析人士稱,中國的經濟復甦的脆弱程度超出預期,其主要原因就是天量的地方政府債務和日益加深的房地產市場危機。

消息人士說,國務院要求相關省市要盡一切力量把債務風險降低到「中低水準」,目前中國國務院最擔心的省市有遼寧、吉林、貴州、雲南、天津和重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