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誌農產品爲啥這麼“香”?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利用黃河灘塗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擁有芮城蘋果、芮城花椒、芮城蘆筍、芮城屯屯棗、芮城香椿、芮城菊花6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圖爲芮城縣內的黃河灘塗。   薛 俊攝(人民視覺

江蘇省興化市着力推進香蔥規模化種植,“興化香蔥”成爲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之一。圖爲興化市王橫村農民在脫水加工香蔥,趕製出口訂單產品。   湯德宏攝(人民視覺)

“2022年,在全國範圍重點支持20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發展”――農業農村部近日印發的《關於做好2022年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強調,通過實施保護工程,使得到支持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佔有率顯著提高,有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形成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樣板。

地理標誌農產品到底“香”在哪兒?

“兒時的味道”回來了

――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3年來,共支持了634個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和發展

上週,家住北京的吳先生在網上下單了兩箱平谷大桃,寄給遠在外地的朋友。“200克的大桃,約合4元一個,不算便宜但確實好吃。放軟了香香甜甜,是記憶中的味道。”吳先生告訴記者,近兩年,地理標誌農產品在超市、電商平臺越來越常見。“自從認識到地理標誌的獨特性,像平谷大桃、煙臺紅富士、庫爾勒香梨等農產品,都成了我家果籃裡的‘熟面孔’。”

吳先生購買的平谷大桃,源於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營村的平谷大桃種植標準示範基地。該基地負責人張海合告訴記者,這裡種植面積1500餘畝,其中有機桃種植面積500餘畝,種植了涵蓋紅毛桃、黃毛桃、紅蟠桃、黃蟠桃、油桃、油蟠桃等40多個種類,成熟期覆蓋6月至11月,年產量約300萬斤。“好桃出自好樹,好樹出自好土。我們種植的平谷大桃是受保護的地理標誌農產品,它好就好在園子裡的土壤有機質與別地不同。”張海合說,濃郁的桃味,讓很多人感受到“兒時的味道”。“多數桃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5%左右,我們基地經過10多年土壤改良,有機質含量達到3.3%,確保了平谷大桃的好口碑。”張海合自豪地介紹。

據介紹,地理標誌農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區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經國家審覈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農產品。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清傑告訴記者,地理標誌農產品以“地域名+產品名”組成,標示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具有一定的品質保證,同時對該區域農產品予以保護。“發展地理標誌農產品,對消費和生產兩端來說是‘雙贏’。”周清傑說,“不僅爲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好農貨’,還可以擴大相關農產品的知名度,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中國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水平持續提升。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3年來,共支持了634個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和發展,建設核心生產基地1672個、特色品種繁育基地892個;共授權生產主體3011個,產品平均用標率90%以上,實現銷售額2700多億元,帶動1130萬戶農戶增收360億元。截至目前,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量累計達到6.2萬個。

消費者認可度較高

――地道風味令人“惦記”,時令性強的新鮮農產品通過便捷的物流通道,從產地直達消費者

每到7、8月份,無錫姑娘陸露就化身爲同學羣裡的陽山水蜜桃“代購”,將水蜜桃發往全國各地。“今年的陽山水蜜桃賣得很好,個大汁水足,找我買的同學們基本都回購了。”陸露告訴記者,早幾年陽山水蜜桃只是在江浙一帶有些名氣,這兩年知名度逐漸拓展至全國,她有一些在北方工作的同學因爲惦記家鄉味道,每年都找她買桃子。“現在,7到8兩的大桃因爲人氣高,還需要排隊預訂!”

“得益於溫度溼度、水質、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品種範圍、生產控制等人爲因素的綜合作用,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特點與別的產品區分度高,美譽度好,具有當地原汁原味的風味特色。”周清傑說,產品本身品質優良是抓住消費者的關鍵。

安徽,定遠豬、太平猴魁、碭山黃桃、天柱山瓜蔞籽等11個產品日前入圍了新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這些年在外,每年我都會託父母給我寄些家鄉的太平猴魁,茶香四溢,我們就好喝這口。”家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安徽人付先生說,“拿來送禮也是很好的選擇,口味好、品質佳,還代表了當地特色。”

地理標誌農產品在電商平臺的表現亮眼。打開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APP,標有“時令”“特色”等宣傳語的地理標誌農產品十分醒目,有些平臺還設置了地理標誌農產品專區,供消費者選購。盒馬公關團隊負責人李天宇告訴記者,盒馬在每個財年初都會對地理標誌農產品進行統一盤點計劃,即“品牌推廣計劃”。“我們會提前做調研,盤點出一些重要品牌,分析其產能、產地、市場需求情況等,再由採購業務負責人逐一對接,針對不同的品牌做營銷和推廣。”李天宇說,“現在,盒馬在架的大部分農產品都是受地理標誌保護的,消費者對這一標誌認可度高,也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地理標誌農產品賣得好,還得益於便捷的物流體系。“仙居楊梅就是地理標誌農產品。凌晨騰起的水汽與白天光照帶來的甜分融合,此時口感最佳。”浙江仙居新農人郭帥介紹,採摘下來的楊梅迅速用冷風吹乾送入冷藏室,並馬上包裝進入運輸鏈,才能最大限度保持鮮味。“江浙滬次日達、一般城市雙日達的特快物流,使楊梅的新鮮口感得到保證,也讓更多消費者嚐到了咱們的好味道。”郭帥說。暢通的物流擴大了農產品銷售半徑。過去只能在本地和周邊銷售的時令性強的地理標誌農產品,如今坐上飛機、火車、冷鏈貨車,送到全國各地,從產地直達餐桌。

管好用好地理標誌產品

――建立以地理標誌產品生產爲主導,儲藏、加工、運輸、銷售、文旅等上下游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積極推動地理標誌互認

如何管好、用好地理標誌產品?

據瞭解,爲推動地理標誌農產品更好發展,國家出臺多項政策,規劃了“路線圖”。

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育種創新取得重要進展,農產品品質明顯提升,農業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突破,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高,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量達到6萬個以上。

今年3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印發《2022年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工作要點》,提出深入推進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示範保護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全年計劃登記200個農產品地理標誌。

5月3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22年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再重點支持20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發展。通知明確,要構建產品特徵品質指標體系,推動分等分級和包裝標識,促進產品特色化。以傳統生產方式爲基礎,結合現代農業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構建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和標準綜合體,加快關鍵環節標準制修訂。

“一系列政策出臺,爲發展農業地理標誌產品提供了參考。”周清傑認爲,推動促進地理標誌農產品產地溯源機制的建立也應是未來工作重點。“由於這類農產品比普通產品定價更高、獲利更多,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周清傑說,“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探索建立生產、經營、流通、銷售等全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實現原產地可溯源機制透明,加強監督,保證消費者買到手的是正品、優品。”

推動地理標誌互認,爲中國優秀農產品“走出去”添了一把柴,開拓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2021年3月,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目前雙方已經順利實現共244個地理標誌產品的互認互保。中國的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庫爾勒香梨、安丘大蔥等地域特色農產品納入其中。

制定統一的團體標準幫助行業健康發展、搭建良好的常態化溝通平臺助推優質產品走出國門、有力促進中歐雙邊貿易關係的發展……中歐地理標誌互認一年多來,既服務中國市場,也利好了海外出口。在山東,金鄉大蒜作爲中歐地理標誌互認產品,今年已累計實現出口超55萬噸,同比增長超八成。

“從長遠看,發展地理標誌農產品,不是打造一批‘爆品’即可。要考慮讓產業鏈延伸、融合,衍生髮展更多產業。”周清傑認爲,應推動地理標誌產業實現跨界融合發展,建立以地理標誌產品生產爲主導,儲藏、加工、運輸、銷售、文旅等上下游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促進地理標誌與旅遊、文創等關聯產業相融互促,加快形成完整產業鏈。

鏈 接

農產品地理標誌,是指標誌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誌。

地理標誌農產品主要包括兩類:一是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二是原材料全部來自本地區或部分來自其他地區並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