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題:砥礪再出發 一起向未來――寫在2022年國際奧林匹克日之際
新華社記者孔祥鑫、林德韌、張驍、李春宇
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再次給全世界留下“無與倫比”的記憶,這是中國爲奧林匹克事業做出的新貢獻。豐厚的北京冬奧遺產成爲我們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道路上的鮮明印跡和寶貴財富。
映照奮鬥征程
4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7年籌辦備賽的不平凡歷程,深刻闡明“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爲我們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注入強大動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持續、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的當下,北京冬奧會用一場非凡的“冰雪盛會”書寫了一份精彩的“中國答卷”。
2月19日,北京冬奧會閉幕前夕,在國際奧委會第139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將奧林匹克杯授予全體中國人民,以感謝中國人民爲北京冬奧會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看來,體育沒有國界,全世界共享奧林匹克精神。中國通過籌辦和舉辦北京冬奧會,實現了“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創造了豐厚的冬奧遺產。中國爲世界冰雪運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開啓了全球冰雪運動的新時代。
儘管北京冬奧會已經閉幕4個多月,但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名將、現國家隊教練趙宏博依然難掩激動之情。從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奪得金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帶隊獲得冠軍,趙宏博親歷了中國冰雪運動不斷髮展進步的歷史進程。“12年後再奪冠,這是冠軍氣質的傳承,是國家強大的結果,我們的努力都值了!”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以9金4銀2銅的戰績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北京冬殘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也做到全項參賽,勇奪18枚金牌、61枚獎牌,名列金牌榜首位。中國代表團創造了參加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以來的歷史最佳戰績,實現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在競技體育不斷攀登高峰的同時,大衆體育也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快速發展的全民健身使體育成爲“你我的體育”,成爲越來越多民衆的生活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體育在成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性事業的路途上步履穩健。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北京冬奧會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向冰場,走進雪場。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的學生周穎萱就是其中一員。她在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之年開始學習滑冰,滑冰已逐漸成爲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她作爲表演團隊的一員,與“冰墩墩”同臺共舞。
“北京冬奧會的順利籌辦和成功舉辦極大促進了競技體育和大衆體育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深刻的啓示。”北京市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曉鳴說,在北京冬奧會上,有些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是從業餘練習發展到專業訓練的,是從校園走進了運動隊。“因熱愛而投入,因興趣而專注,這是競技體育和大衆體育的交匯點,是我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必由之路。”
夢想總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冬奧夢’和‘中國夢’精彩交織,是‘中國之美’與‘五環之美’的交相輝映,是民族精神與奮鬥豪情的同頻共振,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鑑,是中國發展與世界未來的命運與共。”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委員侯琨說,“北京冬奧精神在百年奮鬥征程中熠熠生輝,激勵着我們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續寫發展篇章
6月18日,因奧運轉型蝶變的北京首鋼園熱鬧非凡。不少市民匯聚於此,打卡冬奧地標、感受奧運魅力,成爲“雙奧之城”北京迎接2022年國際奧林匹克日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積極謀劃、接續奮鬥,管理好、運用好北京冬奧遺產。如今,管理好、運用好這筆寶貴的遺產,利用好冰雪場地設施,成爲我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考題”。
――場館開放惠及大衆,物質遺產多元利用。
保留賽時景觀,開放冬奧冰壺賽道體驗,“冰立方”一經開放即成爲北京城區“最熱的冰”;賽時被譽爲“工業迪士尼”,賽後成爲公衆喜愛的“打卡地”,首鋼滑雪大跳臺成爲京西地區的新地標;依託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等場館,北京與張家口市共同建設的奧林匹克公園,將成爲展示奧運文化、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場館賽後利用是奧林匹克事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但北京冬奧場館提早制定可持續發展藍圖,賽後正加速成爲造福於民的優質資產。”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金元浦說。
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北京國家速滑館公司董事長武曉南介紹,場館作爲國際滑聯卓越中心,約1.2萬平方米巨型冰面可分區域高效運行。“‘冰絲帶’將打造成爲展示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靚麗名片。”
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運營團隊與國際雪車聯合會等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5年將在這裡定期舉辦國際頂級賽事,籌辦亞洲盃賽事,開展訓練營;極限小衆的車橇運動將在國內得到持續發展……
――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文化遺產傳承弘揚。
臨近暑期,冰雪文化熱依然在全國多地延續。廣州舉辦盛夏冰雪體育文化節,激發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揚州舉辦冰壺挑戰賽,讓參賽者和觀衆沉浸式體驗冰壺運動的魅力;張家口策劃推出包括冬奧文化體驗之旅、激情冰雪運動之旅、暢享冰雪歡樂之旅等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延續冬奧榮耀……
活潑憨厚的“冰墩墩”、喜慶祥和的“雪容融”依然備受追捧,冬奧運動場館、冬奧體育設施持續受到關注。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馮建中表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傳遞出的體育文化特色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地改變着羣衆的生活。
一批冬奧示範社區讓奧林匹克的種子在社區、家庭、個人心中生根發芽。在位於北京東城的東四街道,有世界首個“雙奧社區”。漫步其中,“奧林匹克人物組雕”相映生輝,豐富的羣衆體育文化活動時常可見。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東城區回民小學教師郝濤說,每一個“東四人”都自覺成爲奧運社區建設者、奧運精神傳遞者、奧運文化守護者。
――奧運經歷融入生命,人才遺產成風化雨。
隨着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落幕,北京冬奧人帶着“七年磨一劍,砥礪再出發”的誓言,陸續轉向新崗位,開啓新旅程。
國家速滑館場館運行團隊場館運行中心經理劉源潔帶着冬奧閉環保障服務經驗投入到場館開業籌備中。“只有奮鬥過的人生才能留下最充實、溫暖、無悔的青春記憶。這是冬奧會教會我的。”劉源潔說。
北京冬奧會閉幕後,速度滑冰世錦賽冠軍、哈爾濱體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教師於靜工作勁頭更足了。“冬奧會後,冰雪運動必將獲得極大發展。”她說,在今後的教學中會着重加強速滑技能傳授以及速滑普及教育,爲中國冰雪事業發展再貢獻一份力量。
從申辦到籌辦,再到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點燃了中國冰雪運動的激情,吹響了體育產業騰飛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說:“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就像是一個彈射器,可以推動我國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飛躍式發展。”
――“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從願景變爲現實成爲體育產業騰飛的現實基礎。
“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曾是中國在申辦冬奧會時作出的莊嚴承諾。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前,有關部門發佈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數據――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已達到3.46億人,“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宏偉目標成爲現實。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冰雪運動的魅力深深影響着更多人蔘與其中。尤其是在許多視蘇翊鳴、谷愛凌們爲偶像的青少年心中,2022年冬春播撒下的冰雪運動的種子,必將成長爲參天大樹。”李曉鳴說,冰雪運動更廣泛的羣衆參與夯實了體育產業騰飛的現實基礎。
隨着冰雪運動的普及,“冰雪運動進校園”的體育教學模式也日趨成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約有3000所學校把冰雪運動項目加入了課程表。預計到2025年,中國冰雪運動特色校將達到5000所。
――推動冰雪運動發展的系列舉措形成體育產業騰飛的制度保障。
從《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到《“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從《關於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爲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到《“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一系列推動冰雪運動發展的規劃、綱要陸續發佈,描繪了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藍圖,更確立了體育運動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制度保障。
中華大地次第綻放“冰雪之花”,大江南北不斷掀起冰雪運動熱潮。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較2015年增幅達317%;已有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增幅達41%;2020-2021雪季冰雪休閒旅遊人次達到2.3億人次,冰雪休閒旅遊收入超過3900億元,預計2021-2022冰雪季冰雪休閒旅遊人數將達到3.05億人次。
――京津冀協同發展帶動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爲體育產業騰飛開拓空間。
今年1月,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規劃》正式對外發布。2.48萬平方公里的規劃總面積,輻射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全域範圍。建設規劃全面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推動奧運場館綜合利用和低碳運行,推動體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瞄準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體育產業從業者也加速在這一區域佈局。必勝體育產業(北京)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高峰早在2018年就看到了北京冬奧會對京張沿線的帶動作用,把公司遷到北京延慶。“公司依託中關村延慶園,專注體育裝備製造、賽事運營等領域,提供高質量的比賽設備和軟件服務。”高峰說,北京冬奧會爲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案例報告集(2022)》顯示,我國冰雪產業快速發展,冰雪裝備製造、冰雪健身休閒、冰雪旅遊、冰雪會展、冰雪文化等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截至2019年底,我國冰雪產業規模約爲4235億元,較2015年增長56.85%。
在北京冬奧會籌辦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籌辦北京冬奧會帶動各方面建設,努力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當北京冬奧會畫上圓滿句號時,承擔了冬奧會比賽任務的北京延慶成爲“兩份優異答卷”的生動註腳。
聚焦冬奧會和重點產業發展,北京延慶正打造國際滑雪旅遊度假勝地,建設羣衆身邊的冰雪運動場地,促進冰雪與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越來越多延慶人因爲北京冬奧會吃上了‘冰雪飯’。”北京市延慶區委副書記、代區長葉大華說,“冰雪產業的發展讓不少延慶百姓在家門口實現了更高水平的就業,冰天雪地正在成爲金山銀山。”(參與採寫:姬燁、夏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