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 |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變與不變

(原標題:第一觀察 |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變與不變)

“四個全面”人們已耳熟能詳。從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江蘇調研時,首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並提,形成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戰略佈局。

6年過去了,時至今日,“四個全面”中居於引領地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實現。大家不免要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時,戰略佈局的表述是否要做出調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給出了答案

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的引領地位,意味着什麼?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

復興號列車即將駛抵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全面小康社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階段歷史任務完成後,中華民族承前啓後、接續奮鬥,“復興號”繼續逐“夢”前行,下一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那麼,何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包括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等各個方面

這是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進一步,也是更高的目標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保持連續性,實現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有機銜接。

——體現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四個全面”是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歷史高度提出來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長期戰略和階段性目標的統一,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居於引領地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發展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其他三個“全面”雖然文字表述上沒有變化,但每個方面都隨之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個全面”自提出伊始,就不是四個方面的簡單疊加,而是強調“協調推進”。顯然,作爲目標的第一個“全面”變了,其他幾個方面也要與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發生“耦合效應”,產生“化學反應”。

改革:“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全面深化改革面臨階段性新特點新任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上指出的,要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法治: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與這一目標相適應依法治國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人民羣衆對法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治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繼續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同時,我們黨必須一以貫之推進偉大的自我革命,更加突出政治建設,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

——始終堅持系統觀念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內涵變了,但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思想和工作方法沒有變,就是緊緊扭住一個戰略目標不動搖,緊緊扭住三個戰略舉措不放鬆,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形成的一系列包括“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內的新佈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都蘊含着系統觀念。

新徵程上,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也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