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漲 攸關產業政策

電費漲價已箭在弦上,許多輿論認爲臺灣電價長期偏低造成小市民補貼富豪工業用電大戶不公不義情形。然而,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沒有對整個電費結構做深入瞭解,導致各界誤估電費問題本質,以至於真正問題無法獲得充分深入的討論。

首先要澄清的是,目前臺電虧損不是補貼民生用電大戶所造成的。由於民生用電的電費有級距機制,以臺電目前公佈平均電力發電成本二.七六元來看,在民生用電級距中(以非夏日電費計),只有第一級(二.一○元)與第二級(二.六八元)低用電戶的電價低於臺電發電成本,受到臺電的補貼;而高於三三○度的民生用電中大戶所付電費高於臺電發電成本甚多,其中七百度以上每度電價尚高達三.九七元,不但沒有受臺電補貼,反而倒過來補貼臺電。當然以上的成本是所有發電的平均發電成本,實際情形應視單獨的民生用電發電成本較爲清楚,因而我們期待臺電也能公佈民生用電發電成本的數值

不論實際民生髮電成本爲何,臺電的鉅額虧損應不是因爲補貼民生用電所造成,而是補貼工業用電大戶,所以它不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而是產業政策問題。故而筆者主張電費問題應放在產業政策脈絡中來討論,一併考慮臺灣產業未來整體發展

以往臺灣與韓國一樣,以低電價補貼鋼鐵塑化水泥高耗能產業,使得這些產業蓬勃發展,對臺灣經濟成長也有一定的貢獻。此一政策一直實行到今年,卻因爲臺電鉅額虧損而被迫改弦易轍,似乎有點本末倒置之嫌。如果這些政策真要改變,也應基於其他更有正當性理由。平心而論,這些產業的高耗能特性已經不符合節能減碳的趨勢政府早應着手規劃降低對這些產業的補貼,並設計相關的配套措施,而不是因爲臺電虧損,突然之間大幅調漲工業用電電費,使得臺灣經濟跟着受到衝擊。

事實上,我們不應輕忽調漲三○%的電費對這些產業影響。雖然臺灣工業用電世界第四低,但仍高於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一三%。若臺灣工業用電再增加三○%,則將高於韓國達四六%之譜,如此已無競爭力可言。日前,德國因禁用核能造成電費大幅上漲,導致高耗能企業大量倒閉,此可做爲我調漲電費參考。這種手術式的除去舊產業不是產業轉型的最佳方法,主要的問題是我們有無新產業可以及時填補舊產業的真空

另外一個由此次電費調漲事件所暴露的產業政策問題是所謂「無歧視補貼」問題。一般較爲人所接受的產業政策是無歧視的創造一個優良的產業發展環境,讓所有企業均受惠於此一優良環境,而不獨厚某些特定企業。這類政策最標準方式是政府運用補貼降低一般產業均會面臨的成本因素,例如提供低價土地水電寬頻交通設施設備等,讓每個企業都能以相同的低廉價格取得這些要素

然而,由此次事件可看出,即使是這種創造優良產業發展環境的產業政策還是有歧視性的,它讓那些需要大量投入某一項要素的企業或產業所受的優惠補貼越大。今天由於臺電虧損而凸顯電力優惠問題,在其他補貼是否存在同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檢視。(作者爲臺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