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走心”才能“入心”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情節不復雜,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一次真實戰鬥事件的故事性再現,創作的成分並不多。但這樣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吸引人、震撼人,更多的是拍攝的“走心”。

一是演員表演的“走心”。劇中演員張譯吳京乃至客串鄧超,都是近年來爲觀衆所熟知的演技派演員。三位主要演員的表演之中,沒有偶像包袱,沒有譁衆取寵式的戲謔或故作幽默等,他們的表演實實在在,最大可能地做到了情景再現,一定程度上讓觀衆忘了這是在看“表演”,這是一個演員表演的最高境界。由此想到,當年張藝謀出道的時候,曾客串《老井》中的主角,不想這位攝影師的表演拿到了國際電影節表演獎。這裡面的道理是四個字“觸類旁通”,只有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加上對電影藝術的高度理解,才能做到“客串”的搶班奪權。張譯、吳京等一衆演員,在開拍前實實在在地到部隊接受軍訓,甚至對劇中使用的武器都能通透其原理,此番苦功夫是表演成功的堅實基礎。另外更爲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是帶着對英烈前輩高度崇敬的感情進入到“戲”裡面的,這就使得他們從內心深處喚醒了浮泛在表面的“表情”,這種表情不是學院訓練基本功所能簡單應對的,只有深刻的理解原型敬仰原型,才能真真切切得以再現。有一個非常值得推崇的細節,那就是演員張譯,這樣一位當紅演員,不但不用替身,就連燒焦了的屍體都要親自扮演,四個半小時的化妝、一個半小時的卸妝。所以說,表演的永恆概念是瞭解、理解,方能真切地圖解。

二是情節設計的“走心”。全劇設置了“士兵”“對手”“炮兵班”“橋”四個片段,分別在劇情進展的不同環節相對集中地展示了這四部分重點,這樣的設置更能詳盡展示細節、展示人物,也使觀衆能夠相對清晰地瞭解和觀看。其中第一個片段是對全劇的鋪墊,也是全景式的展開,讓70年後的人們能面對面地瞭解當時的士兵,一羣看似稚氣未脫但又一身豪氣戰士,當然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南腔北調,更展示了全國一心、全民一心的民族精神。而第二個片段的“對手”,設置和展示的也比較客觀真實,那就是對手的兇殘和報復。作爲戰爭中的對手,他們也是人,也有戰友情和強烈的復仇心,在自己的戰友被打死之後,任是哪樣的軍隊和人也會有報仇的心理,絕不是程式化的“抱頭鼠竄”。這樣的設計和展示增加了戰爭客觀性與人的主觀性融合,從而更加入情入理。而第三、第四片段的設置和相對單獨的展示,更讓觀衆得以聚精會神地觀看戰鬥的推演,從而感受到戰爭的慘烈,當然也會帶來情感上的高度昇華

三是人性挖掘的“走心”。戰爭是最考驗人性的,尤其是面對死亡的時候,是單純的執行命令完成使命,還是迸發出大無畏和甘願犧牲的豪情,是戰爭題材塑造戰士形象最應着墨之處。而在電影《金剛川》中,對於雙方的這些戰士們,都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特別注重對於人性的挖掘和展示。那種爲了民族利益、爲了生死大義、爲了戰友羣體而迸發出的人性之美,以及頑強的鬥爭精神,讓全劇內涵得以昇華。人物形象得之於真實、立足於堅實,也更加使得觀者感動甚或震撼。

四是畫面拿捏的“走心”。近年來在戰爭題材的影片畫面處理中,由於高科技手段的運用,許多幾乎是“復原”式的畫面,處理得過於真實。這些畫面當然客觀上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但由於過於客觀,所以讓觀衆不忍卒讀,特別是對於年輕觀衆甚至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過於“殘忍”,並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果。而《金剛川》在價值倫理層面處理得基本恰當,既相對客觀地展示了戰爭場面,又不過度鋪陳,恰如其分地做到了適可而止。這就要得益於攝製調度的“走心”了。

“走心”才能“入心”,《金剛川》理應收穫成功。願更多影片在編導演攝等方面傾注氣力智慧,拍出精品,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努力探索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