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印記》首播受熱捧

7月3日21點,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10期特別節目電影中的印記》,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第一期。節目以創意性的敘述模式講述黨史故事融合電影番外篇短劇交響樂聲樂舞蹈戲曲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一體,一經播出便得到各個年齡段觀衆關注。這檔正當“潮”的節目,究竟有怎樣的獨特魅力

原創模式、高標準製作,打造電視文藝“新物種

電影自1895年誕生之日起,便以“第七藝術”的身份承擔着表意和傳情的獨特功能。讓電影走進電視,兩者的跨界牽手正在《電影中的印記》中碰撞出豐富的化學反應。

《電影中的印記》第一期,黃渤攜手黨史專家孟祥青、電影專家謝飛美術專家霍廷霄,帶觀衆一同走進《開天闢地》(1991)和《建軍大業》(2017)兩部經典影片,用“欣賞影片+深度訪談+實景演繹”的原創多元形式,重溫這段歷久彌堅歷史片段,重回那個波瀾壯闊的覺醒年代。

首期節目以“建黨建軍”爲主題,讓《開天闢地》和《建軍大業》兩部經典影片跨越時空完成了一次“對話”,同時邀請黃亞洲、胡立德、王霙、孫繼堂等《開天闢地》的主創主演和《建軍大業》的編劇趙寧宇,對影片內涵細節進行解讀分析,深入影片背後、透視歷史細節。

以電影級的製作水準再現歷史瞬間。《開天闢地》中李大釗護送陳獨秀秘密離京的片段,在張桐、楊玏的傾心演繹下爲觀衆再次帶去感動;情景舞劇南昌起義”,更將《建軍大業》中的經典橋段搬上了舞臺。通過不同的視點,不同的維度,《電影中的印記》讓家喻戶曉的經典影片爲人們帶來更細膩也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歷史爲骨,藝術爲翼,“輕”“重”結合展主旋律節目責任擔當

黨史故事是“重”題材,《電影中的印記》注重“重”的同時,更從細微處功夫。第一期節目中,電影導演謝飛拿出了一本日記,這本日記記錄了他父親漫長革命生涯中的所見、所聞。日記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午後六時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潤之,赴全國OOOOO之招”。這段話寫於1921年6月29日,而這五個圓圈,謝飛導演的父親後來解釋說是“共產主義者”。日記作爲私人物品,本應是輕盈、自由的,但在那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年代卻不能盡數記錄,革命的艱難與艱辛不言而喻。

類似“日記”這樣的細節在第一期節目中比比皆是,《電影中的印記》正是通過這樣的“小”細節,帶領觀衆重回革命年代,瞭解革命故事。通過“輕”敘事講述“重”故事,以真情實感帶動觀衆情緒,讓宏大敘事不“絕緣”於年輕觀衆,更在一系列年輕態的話語和形式中去親近更廣大的受衆

而節目對於主旋律作品敘述的探索,也給同題材作品的創作、創新帶來更豐富的啓示:僅有好故事不夠,講好故事纔是節目創作的更關鍵命題

以紅色精神爲內核,在精耕節目質量的同時,深挖當下觀衆對主旋律題材求新求變的需求,《電影中的印記》是一個起點,正在爲精品文藝的創作開拓出一片新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