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7採桑格爾彈道 受黑障影響低難攔截

東風-26的末端突防速度逾10馬赫,但相應地其受「黑障」影響較大,較容易偵測與攔截。(新華社)

中國在研的「東風-27」極音速彈道飛彈隨着美國國防部機密外泄事件而揭開神秘面紗,而「東風-27」也預示着中國未來先進飛彈彈頭,正往採用「桑格爾彈道」的極音速滑翔乘波體發展,通俗來說就是在大氣層面的「水漂彈」。此種彈道不但難以攔截,相較傳統彈道飛彈受「黑障區」的影響也較低,能以「A地射B地導引」的方式,在滑翔彈頭進入大氣層時以更高的精度命中目標。

「東風-27」作爲第三款打擊第三島鏈範圍的反艦彈道飛彈,爲降低在飛行過程中被敵方飛彈防空系統的攔截率,與前兩型的「東風-21」、「東風-26」採用彈翼彈頭的「錢學森彈道」不同,「東風-27」使用的滑翔彈頭是以「桑格爾彈道」的水漂彈方式飛行。

「桑格爾彈道」是在二戰德國開發出射程達300公里,可以打到英國的V2火箭後,由奧地利出生的科學家尤金.桑格爾(Eugen Sanger)所提出,其原理就是讓飛彈在大氣層上打水漂,透過飛彈數度進出大氣層的打水漂現象延長飛彈射程,進而就可能將射程延伸到紐約。當然這在二戰時只是個理論,並未付諸實行。

而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於1948年提出從紐約飛到巴黎只需要1個小時的超音速客機飛行的論文,當初並非是針對飛彈而提出,但此飛行路線在後世被應用在中國飛彈發展上,被稱爲「錢學森彈道」。「錢學森彈道」與「桑格爾彈道」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就是飛彈重返大氣層後,就不再出大氣層,彈頭進入大氣層後會伸出彈翼,具有一定程度的末端機動變軌能力。

「錢學森彈道」的優點在於,其比「桑格爾彈道」飛行軌跡較爲單純,進入大氣層後的飛行速度更快,如「東風-26」的末端突防速度能達到15馬赫以上,但相應地其受「黑障」(物體以12馬赫以上速度再入大氣層時,表面會因超高速摩擦形成高溫電漿區,導致無線電信號衰減甚至中斷)影響較大,影響到地面對其末端變軌的有效操控時間。

從美國國防部外泄的「東風-27」2月試射的情況來看,「東風-27」極可能是在進入大氣層後,以「桑格爾彈道」橫向打水漂方式及均速8.6馬赫的速度飛行了12分鐘。而以8至12馬赫的速度在大氣層打水漂,其與地面機臺的通聯雖仍會受到影響,但不致完全無法通聯,且中國最近在黑障通訊上的科技又有所突破。

這也代表若不在助推段時將其攔截,「東風-27」進入大氣層後以8馬赫以上的速度在「桑格爾彈道」的大氣層面打水漂,其在此段具有一定的機動性能,及進入大氣層後末端的機動變軌,並可再接受戰區平臺的導引操縱,使其成爲全世界現有飛彈防禦系統的頭號挑戰。這也讓許多軍事專家猜測,中國後續發展的「東風-42」洲際飛彈及「巨浪-4」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都有可能換上如「東風-17」、「東風-27」的滑翔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