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首次現蹤! 興大教授發現新物種「臺灣鼠蟬蟹」

臺灣鼠蟬蟹。(圖/興大生科系薛攀教授提供)

生活中心/臺中報導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薛攀文教授發現世界新種鼠蟬蟹,命名爲臺灣鼠蟬蟹(Emerita taiwanensis)。據瞭解,距離上一次發現新種鼠蟬蟹,已有半世紀之久,也是首次在東亞被發現身影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3月出刊的甲殼類國際期刊(Crustaceana)。

薛攀文說明,蟬蟹科(Hippidae)共有3個屬:蟬蟹屬(Hippa)、鞭足蟹屬(Mastigochirus)及鼠蟬蟹屬(Emerita),前2個屬先前在臺灣已有發現紀錄,而此次發現的新種爲鼠蟬蟹屬,表示蟬蟹家族的3個屬都可在臺灣被發現。

現今鼠蟬蟹屬共有11個成員,多分佈在美洲加勒比海、或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沿岸,而這次是該屬首次在東亞被發現。薛攀文說,自人類於西元1777年首次發現鼠蟬蟹屬以來,經過200多年間對此屬物種的探索,似乎已達上限,此屬上1個新成員的研究報導,已是半世紀前的事,能於半世紀後再次發現另1新成員,令人驚訝。

薛攀文指出,臺灣鼠蟬蟹的採集地點,在臺灣的東北角與西南海岸,分別爲宜蘭城鎮安溪出海口,以及高雄彌陀阿公店溪出海口附近的沙灘,是一般大衆戲水玩沙常去的地方,而目前全世界也只有這2個地方可找到這個新物種。

農委會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黃梓倫指出,蟬蟹因外型和蟬相近,多半出現於沙質海灘,喜歡在海水漲退潮間之潮間帶及潮下帶活動覓食,被稱爲「浪花蟹」,且倒着爬行的特性又被稱爲「倒退嚕」。以往在全臺各地都能發現,但近年因西部海域污染嚴重,目前僅能於東部海域或是污染較少的區域發現。

蟬蟹爲腐食性,可將海洋中死亡的動植物屍體分解成細小碎屑,使其更容易被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此外,蟬蟹也是一些在沙岸覓食魚類的捕食對象,有些釣客常會腐肉吸引並做爲灘釣的活餌。但不同於其他幾種腐食性的蟬蟹,臺灣鼠蟬蟹屬於濾食性動物,不容易被腐肉吸引而被人發現,個體也相對較小,推測這大概是以往未被人發現的原因

體型顏色部分,臺灣鼠蟬蟹身體略呈橢圓形活體時,身體和背甲前端的顏色爲像螃蟹一樣的深藍色,在靠近尾端的部分,逐漸淡化褐色灰褐色,背上還有一條縱紋及數條橫向的波浪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