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雜誌/品牌本善的好創意

文/許惠捷 動腦編輯部

爲什麼品牌要行善?做好事能提升品牌魅力嗎?善因行銷有哪4種模式?成功關鍵有哪些?

如果一個品牌除了提供產品服務,還主動幫消費者解決問題,創造更好的社會,那對消費者、品牌經營者帶來什麼影響

2012年美國紐約,Toyota、美國電訊品牌Sprint,和關心年輕人生活非營利組織DoSomething.org發現,很多人知道開車要專心,但仍有很多年輕人,邊開車邊講電話或打簡訊,造成交通意外頻傳,令人憂心。

因此,這兩個品牌聯合公益組織,共同發起「拇指戰爭」(Thumb War)的活動,號召年輕人一起拒絕「邊開車邊打簡訊」,吸引超過23萬年輕人響應,62%參加活動的人,因此改變開車習慣。他們如何辦到?品牌有什麼好處?

品牌和消費者 一起改變世界

想加入拇指戰爭的人,只要上Thumbwar.org網站,註冊姓名和地址,就能免費收到寄來的兩對黃色、白色姆指襪,開車時,把拇指套上拇指襪,自然無法靈活操作手機打簡訊。主辦單位提供兩對襪子,除了讓參加者自己響應,還能把樂趣和觀念分享給朋友。

拿到拇指襪的人都覺得超有趣,忍不住拍照分享自己的襪子,有人幫自己的拇指畫上表情,當套上拇指襪,就像拇指小人頭上的帽子,或是有人在襪子上畫各種很酷的圖案,爲這個簡單的活動,增加意想不到的樂趣。

這個活動在2012年得到熱烈迴響,所以2013年5到8月,Toyota和Sprint再度贊助此活動,還推出新服務和高額獎金

如Sprint的「駕駛優先(Drive First)」App,能自動偵測汽車行駛速率,如果在時速10公里以上,就會把手機自動轉爲限制接聽模式,由系統回覆對方來電或簡訊。Toyota則提供15,000美元(新臺幣45萬)獎金,鼓勵消費者以「拒絕開車打簡訊」爲主題拍攝短片,第一名可獨得獎金。

這類行銷活動,一方面解決人們的問題,一方面讓「善」的因子,幫助目標對象,甚至整個社會,邁向善的循環,我們稱這樣的行銷爲「善因行銷」。這樣的行銷方式,能使消費者相信,自己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產生良好的感覺,這也讓品牌找到商業行銷之外,另一條和消費者溝通的管道。

Sprint社區關係總監Debby Ballard表示,透過支持「拇指戰爭」,讓Sprint找到接觸年輕人有趣又有效的方式。Toyota慈善機構副總也認爲,透過這個活動,明確表達Toyota要讓消費者開車安心的品牌承諾。

善因行銷有時是單純解決品牌自己的問題,有時兼善天下,照顧更多的社會大衆。當整個社會變得更溫暖、更善意,人們也會記得是哪個品牌做了好事。

但行銷是一種投資,投資效率如何,是品牌行銷人要面對的挑戰,善因行銷的效果,通常很難立刻反應在銷售數字,或其他量化的指標上。

儘管品牌行善和獲利的關係模糊不清,在各行各業中,善因行銷及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爲品牌經營的重要策略。當民衆愈來愈關心自身安全、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其他人、周邊環境,期待更平安幸福的社會,也促使企業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並從事善因行銷,在消費者心中,甚至整個社會,建立正向、良性的循環。

因此,本期動腦特別以「品牌本善的創意」爲題,挖掘一些以善因出發從事行銷的品牌,更探討善因行銷的4種模式,以及善因行銷的成功因素?

修復自由女神 啓動善因行銷

「善因行銷」是從英文的「cause-related marketing」翻譯來的,也有人翻「公益行銷」,在行銷概念史上,一般是追溯到1983年,由美國通運公司(American Express)較早使用。

當時擔任美國運通全球市場行銷溝通副總的Jerry Welsh,坐車經過曼哈頓時,從車窗看到位在愛麗絲島上的自由女神像,突然一陣感傷,因爲象徵美國精神的自由女神竟然破舊不堪,因此決定發動全國修復自由女神像活動。

這項活動和修復自由女神的愛麗絲島基金會合作,爲期三個月,在活動期間,每增加一位美國運通卡新會員,就捐出1美元給基金會,如果是會員,每刷一筆交易,品牌就捐出0.01美元,最後基金會共獲得170萬美元的捐款,且運通卡使用率提高了28%,新卡申請率也增加45%。

後來美國運通公司仍持續重視曼哈頓地方古蹟,表達他們對社區的關心,也因此吸引許多觀光客到曼哈頓。之後更長期支持兩個關注古蹟保存和地方環境的基金會,協助他們喚醒大衆對歷史的重視,和加強社區連結的工作。

由於這個起源,最初善因行銷的定義是指,品牌將產品或服務,與特定慈善組織結合,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或使用服務時,品牌就捐出部分收入給該組織。

不過,隨着善因行銷的運用愈來愈廣,美國行銷學專家Philip Kolter認爲,只要是品牌爲了達到銷售量,而支持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投入資源和努力,都可以稱做善因行銷,主要有4種模式:

(一)品牌議題推廣:品牌對某一個社會公益議題,做宣導推廣。

(二)聯合議題推廣:品牌與非營利組織,對某一項社會公益,或非營利組織所關切的社會議題共同推廣。

(三)和銷售相關的募款活動:是早期的善因行銷,也就是消費者購買品牌的產品或服務,品牌就捐一定比例的金額給非營利組織。

(四)授權:品牌獲得非營利組織的商標或名字的授權,並以此達成銷售推廣的目標,而非營利組織則收取其收益的固定比例。

品牌提供的善因行銷形式,則以金錢、產品和服務爲主,也有品牌提供整套規劃,如臺灣直銷商賀寶芙贊助臺灣少棒,不僅提供營養奶昔獎學金,還規劃營養教育訓練課程,從小紮根,帶給消費者更深層的影響力。

善因行銷的三贏局面

善因行銷在近幾年愈來愈常出現,因爲這能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和購買意願,更是達到三贏局面的有效行銷策略

三贏分別是:

品牌因負起社會責任而獲得較高聲望,同時帶來獲利和品牌差異化;慈善機構的目標能獲得關注,吸引更多大衆共同參與;消費者則除了獲得產品,還能在消費時感覺良好,或不用額外花錢,就能幫助慈善機構得到企業捐款。

不過,當列出這些好處時,品牌經營者可能還是會質疑,善因行銷是不是對消費者真的有效?我們來看看美國的發展趨勢。

【本期完整內容請見2013年10月號;訂閱動腦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