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夜間延長開放! 探訪3種本土「夜貓子」絕佳時機

黃魚鴞爲臺灣本土貓頭鷹,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類留鳥。(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下同)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一年一度的「國際貓頭鷹意識日」將於4日展開。貓頭鷹是鴞形目鳥類的泛稱,全世界約有200種,近年來由於飼養貓頭鷹當作寵物的風氣意外盛行,部分亞洲地區不當的捕捉與非法販售,使得部分種類的貓頭鷹野外族羣瀕臨滅絕,臺北市立動物園目前共照養了黃魚鴞、褐林鴞及領角鴞等三種臺灣本土的貓頭鷹,牠們不約而同都有遭逢劫難卻幸運存活生命歷程,期望透過牠們的故事,能讓民衆對貓頭鷹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

臺灣有13種貓頭鷹,臺北市立動物園透過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劃,陸續照養了黃魚鴞、褐林鴞及領角鴞三種本土貓頭鷹,牠們都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類留鳥。1992年由當時還是熱血研究生,現在於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服務的孫元勳教授,將一隻救傷的黃魚鴞雛鳥親自送到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養,保育員爲牠命名爲「嘿美」。

▲領角鴞是臺灣最常見的一種貓頭鷹。

2012年時「嘿美」與當時同樣因爲救傷來到動物園的年輕公鳥愛洛」配對成功,牠們的第一個孩子「小豬」如今已經5歲大了。爲了讓黃魚鴞媽媽「嘿美」和爸爸「愛洛」能夠繼續增產報國,在「小豬」一歲大成年之後,便搬遷到單身宿舍展開獨立生活,因此目前鳥園雉類珍禽區的黃魚鴞活動場,僅能看到「嘿美」和「愛洛」的身影

現年32歲的褐林鴞「ㄎㄎ」是動物園資深動物代表之一,原本形單影隻的牠非常地寂寞,幸好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將救傷收置的雌性個體「寶咖咖」轉介到動物園定居,「ㄎㄎ」才終於擺脫王老五身份。「ㄎㄎ」和「寶咖咖」過去雖然有過產下受精蛋的紀錄,但在孵化後期因爲胚胎不健全或停止發育等因素,母鳥隨即放棄孵化。

▲褐林鴞。

直到去年5月上旬時,保育員於褐林鴞戶外活動場內撿拾到一顆蛋,送往人工孵化室進行孵化,並透過人工哺育的方式,順利帶大雄性的褐林鴞寶寶雪寶」,現在大家只要到鳥園廣場猛禽區逛逛,就能看到「雪寶」和爸媽比鄰而居,親子間的互動十分有趣。(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

棲息在低海拔闊葉林的領角鴞,是臺灣最常見的一種貓頭鷹,因爲生活環境和人類最接近,每到繁殖季節,經常有民衆在山區拾獲正在學飛的幼鳥。目前臺灣動物區小獸館內住了6只領角鴞,牠們都是救傷收容個體在動物園內繁衍的後代,屬於夜行性動物的牠們,白天總是各自佔領一個舒適的角落安靜地睡覺,約莫下午6點以後纔會開始活動和進食。

▲褐林鴞寶寶「雪寶」小時候模樣Q萌可愛。

最近保育員在活動場內增加了一個容量較大的水盆,天氣炎熱的傍晚,只要耐着性子駐足觀察,就能看到牠們站立在水盆邊上洗澡。4日起,臺北市立動物園還有4個週六於夜開延長開放至9點,歡迎大家把握機會,登門拜訪這三個「夜貓子家族

▼更多精采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