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書法 胸懷大字

董陽孜的巨幅書藝作品挑戰觀賞者書法的想像與觀感。(北美館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臺北車站題字或「雲門舞集」、「金石書店」的識別字體,乃至桃園機場海關出境」及「入境字樣,都出於書法藝術家董陽孜之手,儘管她笑稱還活着不應該辦回顧展,仍同意了「階段性回顧展」的策畫展出,近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的《董陽孜:行墨》展,除了極具代表性的大尺幅書藝作品,她早年留美時期的油畫創作亦首次在臺展出。

創作迄今50年,此次展出作品多達94組件,可由不同階段看出她創作的發展歷程風格突破。北美館館長林平強調此次《董陽孜:行墨》展現了「現代書法」的發展,也吻合北美館對臺灣藝術史建構任務,本次策展整理董陽孜的創作歷程,也是現代書法與多元文化在臺發展的多重梳理。林平也分享指出,欣賞董陽孜的作品,有如聽音樂旋律般感受抑揚頓挫與和嗚。

策展人張芳薇也分享:「巨大書寫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觀衆觀賞均產生與傳統書法截然不同的挑戰。藝術家的書寫由書案式創作轉爲環境裡的空間運動,作品的大面積對觀衆形成環境式觀賞,改變了傳統上作品與觀衆的關係。」建議看董陽孜的大幅作品,必須要現場感受與畫冊熒幕影像不同的震感。

董陽孜出生於上海,10歲來臺,求學期間曾向張谷年、丁念先臺靜農、張隆延傅申書畫家請益,後又赴麻州大學藝術系深造,主修油畫、副修陶藝,1977年返臺定居後正式投入書藝創作。在60至70年代,董陽孜的書藝創作從古代碑帖入手,而又融入西方視覺藝術構圖,開創「文字藝術」新貌

90年代董陽孜已發展出行草並用,樹立起書畫合一意趣的獨特風格,她於1993年創作的《九歌》,橫寬逾14公尺,1998年由北美館典藏,此次是20年來的首度公開呈現;近15年來董陽孜又挑戰大尺幅創作,此次展覽中15件巨幅書寫,挑戰民衆對書法的觀展體驗

近年董陽孜多次跨界時尚設計戲劇、流行文化合作,她表示書法的線條之美永遠不退流行,不應只是放入故宮古老藝術,而是和當代生活結合,對她而言,一直是以當代藝術家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