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無中生衣

書法董陽孜。(陳君瑋攝)

書法家董陽孜擔任策展人,以「無」字爲命題,邀請華人圈的設計師打造結合書法的服裝,圖爲設計師周裕穎作品。(陳君瑋攝)

自2016年開始讓文字藝術跨界時尚,知名書法家董陽孜所策畫的《讀衣》,今年進入第3年,對董陽孜而言「是重要的轉捩點」,從前2屆由線條出發,這一次她指定了「無」這個字作爲「考題」,她指出:「『無』是東方哲學」,並強調自己雖已高齡但仍有未盡之志,便是希望將傳統的文字之美傳承下去。

揮毫22張「無」 設計師動腦

《讀衣》前2年共累積超過20萬觀展人次,董陽孜近年的文字藝術跨界更與繪畫影像音樂雕塑建築等不同領域共振,都是期許能發現文字藝術的當代性。

董陽孜語重心長指出:「什麼時候開始小學生寫字(書法)了?教育部也說不用寫字因爲電腦愈來愈發達。」但她仍要強調「老祖宗要我們手腦並用啊!」在繁體字之美日漸被忽視的今日,她希望持續把文字做成視覺藝術並跨界展現當代性,董陽孜嘆:「我希望社會要有共識。」

「爲什麼路上的服裝都是英文?」董陽孜曾如此自問,而今她更要問「難道就只有ABC是世界語言?我不忍心。中華文化本來就在世界上居重要的位置,我不希望年輕一代只打電腦只學ABC。」她選擇「無」作爲《讀衣III》的主題,並以草、行、楷、隸、篆爲基礎寫了22張「無」,她詮釋「無」其實是「無限制、無盡藏」,且「天爲有,地爲無」,在「無」的土地上,希望年輕設計師們能無限制地長出作品。

文字轉化布匹 東西交流契機

《讀衣III》20日起於臺北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西一和西二館展出,爲呼應「無」的形與意,由建築師簡學義設計的展場空間,以多片半透明帷幕區隔出6個服裝設計展區,與入口處的董陽孜墨寶區遙相呼應,呈現「有無之間」的禪意;作爲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也指出,此次落實了董陽孜的心願,將文字線條轉化爲紡織布匹,希望也由此開啓向西方輸出東方文化線條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