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東區變了!中式麪館飯堂變身西式Cafe啦

〈麻膳堂〉光復店改裝重新營業臨街落地窗可完全打開,氣圍更輕鬆自在。(圖/姚舜

〈麻膳堂〉光復店經過改裝後,室內陳設已擺脫中式麪館飯堂印象,而像西式的Cafe。(圖/姚舜)

〈麻膳堂〉光復店改裝後,點餐流程結帳方式亦改變,客人櫃檯點餐後再自取餐具座位。(圖/姚舜)

因應臺北東區商圈客層屬性喜好,併爲提高生產作業服務流程,主攻面、飯與餃子的中式庶民美食連鎖餐廳〈麻膳堂〉,7月起全面改裝位在臺北市光復南路280巷、臨捷運國父紀念館2號出口的光復店,如今該門市已改裝完成並重新營業,除客人點菜較過去更爲速捷方便、菜單亦重新設計,且推出了炸物新菜

〈麻膳堂〉光復店最明顯的改變是,隨着裝潢設計大變身,過去的中式麪館、飯店已手蛻變爲帶點現代居家風格的「Cafe」,同時臨人行步道一側亦全面改爲透明玻璃落地門,氛圍更輕鬆寫意,爲日後推出中式下午茶預留伏筆。

〈麻膳堂〉光復店改裝後,可透過大片透明玻璃落地門將陽光引入室人,客人並可欣賞街景。(圖/姚舜)

到〈麻膳堂〉光復店用餐,可先選櫃檯保溫下的各式炸物,搭配面飯吃食。(圖/姚舜)

〈麻膳堂〉的〈麻辣牛肉麪〉套餐,會附上凍豆腐、滷蘿蔔、菜脯與酸菜等,讓客人當配料佐食。(圖/姚舜)

「以前是工業風,現在風格較接近Cafe」,〈麻膳堂〉總經理徐安升表示,他觀察到愈來愈多現代人「不耐獨處」,所以他希望藉由改變店裝讓客人等餐時不會覺得無聊。而店裝以木製短櫃吊櫃取代石材和玻璃,並以綠色植物點綴裝飾,也讓店面更有溫度

在外食餐飲市場中,〈麻膳堂〉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因爲它就是個連鎖經營的中式簡餐廳,菜單結構很簡單,除了面、飯外就只有餃子,所以嚴格說來,它就是一家「麪館」與「飯堂」。但這樣的業態卻以接近西式簡餐廳的裝潢傳遞服務體驗,市場不易找到第二個類似品牌,所以自2010年成立至今已成功展店11家,2018年所以門店營收加總接近2.2億元。

〈麻膳堂〉有11家店,徐安升卻決定先改裝光復店,原因之一是該店的折舊攤提已認列完畢且又與房東續了約,另外一個原因是徐安升希望讓店面更「接地氣」、更有時尚感

〈麻膳堂〉的〈麻辣牛肉麪〉主要食材是澳洲牛腱,有特別的嚼勁。(圖/姚舜)

享用〈麻膳堂〉的〈麻辣牛肉麪〉時,把所有配菜倒入碗中,整碗麪風味口感更加豐富。(圖/姚舜)

〈麻膳堂〉的〈蔥油拌飯〉所附的配菜有雞肉絲、蛋絲、紅蘿蔔絲、毛豆,還有酸黃瓜和辣蘿蔔乾。(圖/姚舜)

將配料倒在放冷了的〈蔥油拌麪〉上,再淋點醋,可當涼麪享用。(圖/姚舜)

臺北市忠孝東路大陸大樓後方、臨捷運國父紀念館站2號出口的商圈,這些年來已逐漸自成一格的發展爲「美食聚落」,而從光復南路240巷起一路往仁愛路方向走,在僑安停車場建成後,綠意盎然的人行步道更洋溢着一股異國風情。也就是因爲如此,〈麻膳堂〉光復店這次改裝,將臨街的一側全部改成玻璃落地門,天氣不那麼炎熱的季節,這些落地玻璃門全部可以打開,置身其中的客人可以「看與被看」,情境況味有點像在巴黎香榭里舍的Brasserie或Cafe般輕鬆自在。

過去的〈麻膳堂〉是採Full Service,客人入座等餐,服務人員送餐到桌上。但光復店改裝後卻改成客人在櫃檯點餐、結帳,然後自取餐具並找座位,餐點做好後則去櫃檯取餐,有點「自助式」。徐安升說,服務流程改變一來可節省人力,二來可加速生產與服務作業效率,更重要的是客人感覺更自在,畢竟吃麪、飯或餃子,「不必那麼正式」。

來到換裝後的〈麻膳堂〉光復店,點餐時目光很難不被西餐廳中開放式廚房纔會有的保溫燈吸引,這些保溫燈是用來維持「炸物」溫度而設,這些可以搭配面、飯享用,增加食趣與飽足感的炸物有:〈芝麻海鮮卷〉、〈韭菜鮮蝦三角〉、〈黃金鯛魚排〉、〈唐揚雞塊〉與〈三絲春捲〉,每個價位38元或58元,內餡豐富飽滿、表皮酥脆,「賺燒呷」、口感和風味俱優。

在〈麻膳堂〉享用麪食,都是以類似「定食」的型式供餐,除了主要麪食外,隨面並會附上各種醃漬小菜或食材,將這些小菜或食材加入面中一起吃食,更增風味與口感,此一特殊的搭配組合,不只豐富了菜色,也讓〈麻膳堂〉迎來了一羣死忠的鐵粉。所以這回光復店改裝,此一加值服務仍繼續維持。

〈麻膳堂〉的〈鴨血大腸臭豆腐〉,食材吸飽了麻辣湯汁後味道香辣。(圖/姚舜)

〈麻膳堂〉菜單上除了面、飯外,亦有以豬肉、韭黃和白菜爲餡的〈煎餃〉。(圖/姚舜)

〈麻膳堂〉的炸物〈芝麻海鮮卷〉,剛起鍋時「賺燒吃」,非常美味。(圖/姚舜)

〈麻膳堂〉的〈蝦仁炒飯〉,每份大約有6至7尾白蝦,也是店內熱賣商品。(圖/姚舜)

內餡飽滿的〈韭菜鮮蝦三角〉,是〈麻膳堂〉才吃得到的「三魚形春捲」,每個38元。(圖/姚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