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覺醒年代與北京大學

來源:北京大學公衆號

這兩天

有一部電視劇火了

開播第一天就圈粉無數

無數個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人物

劇中變得鮮活起來

這部劇就是《覺醒年代》

今天,在北大官微

《覺醒年代》的部分主演獨家錄製視頻

爲我們分享他們對歷史、對角色的感悟

作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

《覺醒年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

該劇以“南陳北李”

相約建黨革命故事爲線索

全景展現了從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

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風雲激盪的偉大歷史進程

觀衆直言“看看百年前知識界的中青年們在幹什麼,

見證新世界的誕生如此振奮人心。”

更有網友直呼

這部劇“簡直是北大的校慶片”

“北大人才濟濟,實在太讓人羨慕嫉妒了”

看看這些劇中閃耀的名字

時任北大校長  蔡元培

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  李大釗

時任北大文科學長  陳獨秀

時任北大英文系主任  胡適

時任北大講師  魯迅

時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  毛澤東……一批躊躇滿志、風華正茂的愛國志士

匯聚在北京大學

北大成爲了青年人覺醒的重要陣地

在北大

青年人爲中國尋找出路的

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

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收視率第一,主演和觀衆這樣說

在豆瓣評分中,《覺醒年代》始終保持着8.7分的高分,評分還在一路看漲。據相關數據統計,該劇在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排名第一。隨着故事的推進,一批批革命青年也將漸漸通過《新青年》而相遇相識相知。

緊緊圍繞“覺醒”的主題,《覺醒年代》對各種思潮論戰進行了戲劇性表達。這羣時代的探索者依然堅定炙熱,從他們探索救國之路付出的實踐中,可以一窺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澱的過程。

陳獨秀辦雜誌時不惜賣字籌款的窘迫、李大釗幫助工人和青年學生的慷慨和不拘小節、毛澤東首次接觸《青年雜誌》時在雨中的慷慨陳詞、蔡元培茫茫大雪中三顧茅廬的求賢若渴……

全劇將宏大敘事和底層敘事相結合,通過生動的細節去凸顯人物,既有先覺者們看世界的格局視角,也有他們溫暖活潑生活化的一面,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輩們的偉大抱負與孜孜以求。

《覺醒年代》的主演們

對於這段歷史

有哪些自己獨特的感想呢?

北大官微今天獨家放送

一起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張桐 飾 李大釗

飾演李大釗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體驗。在戰亂動盪的年代,面對求學與革命的糾結取捨,李大釗毅然選擇革命的道路,一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至今依然鼓舞着人們。李大釗爲國家奔走於大江南北,爲思想改革深入社會各階層,是一位極具英雄色彩的人物。

於和偉 飾 陳獨秀

幾年前曾經朗讀過北大教授的公開信,這回是我第三次扮演陳獨秀先生,也是又一次與北大結緣。陳獨秀對這段歷史有着重要意義,要演繹陳獨秀的不同面貌——流亡日本時的邋遢、創立《新青年》時的意氣風發、擔任北大文科學長時的執着堅定,演繹文化運動的靈魂人物,對我來既有壓力,也很榮幸

朱賀日堯 飾 胡適

胡適對我來說是個難度很高的角色,他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時,正留學美國,這篇文章帶來的爭議,一直延續到他回到北京、到北大任職。如何演繹好他在新文化運動初期與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合作,以及後來在政治信仰上的決裂,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個人收穫良多。

馬少驊 飾 蔡元培

隨着劇中人物形象的不斷豐滿,我對蔡元培先生的敬意便更深。1916年底,蔡元培臨危受命,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厲行改革,主張兼容幷包,展現着大師的度量。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學者雲集,逐漸成爲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及馬克思主義在國內傳播的最初基地

曹磊 飾演 魯迅

提起魯迅其人及其文學作品,想必家喻戶曉。但魯迅爲北京大學設計校徽一事,我卻是進組後才知曉。三人成衆,開啓民智,從過去到現在,都映射着北京大學的責任與擔當——做國家與民族進步的脊樑。飾演魯迅,是我莫大的榮幸,也是莫大的鞭策與激勵。

侯京健 飾 毛澤東

我在《覺醒年代》中飾青年毛澤東。與我而言,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既是挑戰,更是收穫。青年毛澤東物質生活困窘而精神世界富足,在北京大學,他接觸、瞭解並最終信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切與北京大學兼容開放的學術思想、學術環境密不可分。

畢彥君辜鴻銘

在劇中,辜鴻銘先生是一位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同其他教員、年輕學生的每一場辯論,都推動着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立足本國文化,向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和精神,對我有極大觸動,相信對觀衆們也會有所啓發。

張風劉半農

劉半農先生在劇中並非主角,但透過本劇,仍能體會到劉半農先生於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我之文學改良觀》一文對文學改革見解深刻,劉半農先生被蔡元培校長破格聘爲北大預科國文教授,引領新文學的潮流更是體現着北大的思想革新。這種鼓舞至今仍使人淚目

唐旭沈尹默

沈尹默先生在劇中的部分不多,但處處都能體現其重要性。在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之際,沈尹默先生積極參與,後加入《新青年》擔任編輯。不論在北大或是新文化運動、《新青年》中,沈尹默先生都留下了極富美學意義的色彩。

目前《覺醒年代》已播放至16集

小北拾取目前的有關部分劇情

帶大家一起走進這段歷史

看看北大視角中的覺醒年代

隨着劇情的進一步深入

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等

那些與北大有關的故事

還等待着我們繼續解鎖

《新青年》:燎原的星星之火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現代中國思想啓蒙的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陳獨秀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盞明燈,在那個風雨飄搖的舊中國,就是這樣一本雜誌,讓全中國的有志青年們都被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學感召。

得知陳獨秀創刊,彼時正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拿着《青年雜誌》激動萬分,喚醒民衆的思想覺悟,也是他一直想做的事。

身在湖南長沙的毛澤東買了一堆雜誌,甚至花光了他的飯錢,但他稱“吾有此書足矣”。

《敬告青年》《青春》《文學改良芻議》……在那個萬馬齊喑的舊中國,《新青年》上刊發的一篇篇文章讓人血脈僨張、心潮澎湃。越來越多苦苦追求救國真理的青年人被《新青年》打開眼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日後都成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中堅力量。

1917年,《新青年》隨陳獨秀受聘北大而遷至北京。胡適、錢玄同、沈尹默、劉半農、陶孟和、李大釗、高一涵……隨着衆多北大教師的加入,在北大迅速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者爲核心的革新營壘。

《新青年》與北京大學相結合,使北大成爲宣傳民主科學的絕佳講臺,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和文化進步的潮流,將新文化運動推向了高潮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爲北京大學校長,旋即拉開了北大改革的序幕。

蔡元培是民主科學思想的堅定倡導者,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主義改革。看完《覺醒年代》劇中蔡元培先生的任職演說,不少網友感嘆“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新文化運動引起了新舊思潮的激烈對抗。而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北大爲各種學術觀點的碰撞與交鋒提供了空間,爲新思潮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可能。

蔡元培先生爲新文化運動聚攏力量、助推發展,爲北大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創建北方地區黨組織的最初基地,創造了重要條件。

蔡元培曾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去北大擔任文科學長。劇中,他次次從雪中而來,穿過長廊撐開傘,抖落一傘的積雪。陳獨秀問,您怎麼找到這兒了?蔡元培答:我總能找到你。求才之誠,可見一斑。

在加入北大後,陳獨秀同蔡元培商議聘請胡適擔任北大教授,勸說魯迅加入北大、加入新文化運動。北大師生校友成爲了《新青年》的主力軍,他們將新文化運動推向高潮。

1917年,蔡元培請魯迅爲北京大學擬一章,魯迅欣然答應。魯迅所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中間爲變形的“北大”二字,是三個“人”字,加以圓形邊框,簡練,大方,圓潤。

北大校徽凝聚了魯迅對北大的希望,對青年人的生命自由發展的希望。劇中,蔡元培對魯迅說,“我相信你爲北大設計的校徽,北大的學子,會世世代代地佩戴下去,永不褪色。”

1918年11月底,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在中央公園發表著名演講《庶民的勝利》。次年,他在《新青年》發表長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20年起,李大釗在北大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現代政治問題。

李大釗在北大工作、學習和戰鬥達十年之久,是新文化運動中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第一人。他多方提攜青年,接受毛澤東到北大圖書館工作,並親自介紹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爲毛澤東成長爲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條件和機遇。

李大釗與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建立了堅定的革命友誼。他們將《新青年》變成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進而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隨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爲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的北京大學,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早已將使命與精神融入骨血,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

百餘年過去

北大人兢兢業業

筆耕不輟,奮鬥不息

爲民族的復興

爲人民的幸福

貢獻力量

初心之地

紅色基因

與黨同行

百年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