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一天平均「只做3個字」 日星鑄字活版印刷《活葉集》製作3年首曝光

日星鑄字行以活版印刷打造《活葉集》,全球限量100套首度曝光。(影/記者謝婷婷攝影、剪輯)

什麼樣的詩集一套成本超過萬元?乍聽數字,或許你會感到不可思議;但更不可思議的,是背後的堅持和執着。在每分鐘能用電腦或手機打上百字的現代,文字能輕易地透過數位刪除、修改、收回,卻有一羣人認真地看待每一個字,用活版印刷結合現代技術來打造這本詩集,每字的背後,都經過精密的修整雕刻,也經過百度高溫的鑄造,還有絞盡腦汁的心思、無法計算的汗水、沒日沒夜的實驗。即使虧本,也慎重地看待諾言繼續完成,絕不落跑。歷時3年,換算下來一天平均製作3個字,以追求完美的慢速,對抗這着講求效率卻逐漸失速的世界,喚醒你我重視「文字的重量」。

▲活版印刷的時代,文字無法像如今容易修改、刪除,日星鑄字行仍堅持重視每一個字,也是世界僅存生產正體中文字的鑄字廠。(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臺灣是世界唯一使用繁體中文字的國家,「日星鑄字行」則是世界唯一打造正體中文的活版印刷鑄字廠,今年邁入50週年,它的存在見證了人類最重要的文明發展,更具有文化資產意義。日星二代傳人張介冠堅守着已經沒人從事的產業;而作家張大春寫着幾乎無人寫、講究格律古詩,兩者相遇且共鳴了,產生今日的結晶《活葉集》,保存着流傳千年的活版印刷技術,結合傳統與現代、前所未有的設計,同時也是文人作家與工藝師傅心血結晶,全球限量100套的藝術品。

▲「日星鑄字行」是世界僅存打造繁體中文的活版印刷鑄字廠。(圖/記者李毓康攝)

唯一留下的活版印刷鑄字行

張介冠曾與父親一同經歷活版印刷最輝煌的年代,直到受數位重擊,變得蕭條,在民國90年全臺最大的鑄字行歇業後,剩餘幾間同行打算將上萬個鉛字、鑄字機等當成廢五金變賣處理,他原本也打算跟進,卻在一番掙扎後做不到,「這是我父親一生的心血,我沒辦法那麼自私,將這個流傳千年的文明資產送進歷史灰塵裡。」他不但決定保留日星鑄字行,甚至打算重建活版印刷這個產業鏈,讓這裡變成一座工藝館。

▲日星鑄字行二代傳人張介冠,親手以百度高溫鑄造一個個鉛字。(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然而要重建並非容易的事,當一個產業已經消失20至30年,必須花2倍以上時間,還要有非常多的條件配合、龐大的資金支持,都不見得能做到。除了資金,他面臨的第一個考驗,便是鑄成鉛字的「銅模」耗損,卻只有他一人擁有修復的技術。初期他沒有設備,每天獨自躲在地下室的角落,一個人一天僅能修復一個字,1萬個字也就需要1萬天,最快也要27年。

▲看着父親一生的心血,張介冠無法自私地將它們當成廢五金變賣、送進歷史的灰塵裡。(圖/記者李毓康攝)

日星曾經透過外界的幫忙,在2008年有過一次銅模字體復刻計劃,召集了約50個人協助,只可惜復刻字體需要講究一致性和專業,種種因素讓當時的計劃不得已失敗收場。到了2016年又在各界的關心下,重啓了字體復刻募資計劃,開始培訓專業的字體修復師,來複刻這個對人類文明進展最重要的發明、珍貴的文化資產,就在那時與張大春老師相遇了。

▲張介冠以獨有的技術,雕刻出字體的「銅模」,再以這個銅模去鑄造出一個個鉛字。(圖/記者李毓康攝)

▲每個鉛字,都是由銅模打造出來。(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因爲堅守「即將消失的藝術」而相遇

張大春早年在報社工作時,曾經十分熟悉那些鉛字塊,隨着數位排版、快速印刷來臨後,鉛字活版印刷逐漸走進歷史,他跟人們的一樣不覺得生活有所欠缺,畢竟閱讀絲毫不受影響,直到看了日星鑄字行的紀錄片,才驚覺:「我們已經幾乎全面喪失了一種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工藝、技術以及美學!」

▲作家張大春依然寫着講究格律的古詩,如今已日漸無人寫。(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如同張大春自己依然寫着古體詩,這樣講究格律的詩體,如今已不見人書寫,甚至沒人感興趣閱讀。他心想,「雖然,我視舊體詩爲一種不該在此一時代滅絕的文化表現,可是,我想大部分的別人並不這樣想。而日星鑄字行的大師傅兼老闆張介冠先生,一定也是這樣想着他的事業的吧?」

▲▼ 日星鑄字行逐一檢字,再以活版印刷的方式印製張大春老師的詩集。(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就這樣「快消失的作詩方式」與「快消失的鑄字活版印刷」彼此相遇且共鳴了!張大春決定無酬貢獻自己創作的32首古詩,提供日星鑄字行以傳統活版印刷的方式,印製成詩集,作爲銅模復刻募資計劃的回饋品之一,所得用在字體修復計劃。只是張介冠自己也沒料到,從張大春交付心意那一刻起,直到現在經過了3年才終於完成!

困難的開始

2017年1月,日星找來兩位設計師高鵬翔劉宜芬開始爲《活葉集》設計發想,高鵬翔天馬行空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書冊結構」,劉宜芬更是沒日沒夜進行美術設計,若以現代數位排版只需花15分鐘就能搞定,她卻連續花了3周挑戰傳統排版,每天排到「最晚關燈」,再加上選紙、嘗試各種印刷方式等,她苦笑:「做完這本書,都能上一整學期的印刷教科書了!」

▲開始執行印刷工作,纔是「困難真正的開始」。(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張介冠回想製作過程的種種考驗,一夥人經過數十次的會議討論,終於把設計、製作方式定案,他卻說,執行印刷工作纔是「困難真正的開始」;投注的成本,更已遠遠超越了募資的金額,一行人依然卯足全力堅持下去,就爲了讓作品再往「理想狀態」更靠近一點。

▲兩位設計師高鵬翔(左)、劉宜芬(右)爲《活葉集》進行書冊結構與美術設計。(圖/記者謝婷婷攝)▲要達到良好的活版印刷品質,師傅必須兼顧「好體力、好眼力、對細節的執着」。(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張介冠解釋,要達到良好的活版印刷品質,必須兼顧「好體力、好眼力、對細節的執着」,但活版印刷產業衰退後,如今擁有技術的師傅不多,且年紀也大了。沒有好體力,就無法良好控制印刷的油墨量和壓力;沒有好眼力,則無法從茫茫字海中挑出錯誤;而缺乏對細節的執着,就不會對其中1、2個不完美的字反覆修正。這些都需要經驗值的累積,即使是年輕的師傅來學習,估計也要20年時間。

▲印刷師傅必須具有細節的執着,能針對其中1、2不完美的字做修正。(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印刷師傅也要有好體力,才能良好控制印刷的油墨量和壓力。(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經歷數次的失敗、調整、再嘗試,只爲了往理想狀態再靠近一點。(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虧本也堅持下去的理由⋯

當初募資計劃一本詩集的贊助金額是1萬元,不過爲了印刷,失敗了三、四百套,算下來每冊內頁成本約超過2千元。另外在《活葉集》的外殼上,每套都有一個鉛字和銅模,是張大春親手書法提的「葉」字,再由張介冠親自修整、雕出銅模、鑄造成鉛字,一個個鑲嵌在詩集上。光是這一個字,曾來來回回費工修整尺寸,每字成本至少6千到8千元。因此每套詩集製作下來的費用,其實已經遠遠超過募資的金額。

▲▼《活葉集》每套價值已超過新臺幣萬元。(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換言之,若維持一套詩集只賣1萬元,日星其實沒有因此賺到錢,反而是虧損的。但張介冠豁達地說,「我只管把我的工作做好,讓我可以不負他人所託。」「對我來說,答應該做的就是要做,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信用的問題。」

或許就如同文字的生產過程,對他而言有炙熱的溫度和重量,說出口的話也是,他笑「話講出來,就是承諾,不能落跑。」因爲這份諾言,他們一行人才能將異常的執着化爲動力,完成這份艱難的任務。▲對張介冠而言,文字是有溫度和重量的,如同高溫鑄造的字。而說出口的話也是,一旦承諾就堅持要做到。(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對張介冠來說,諾言跟文字一樣具有份量,無法輕易損毀。(圖/記者李毓康攝)

究竟爲什麼在這個快速與效率的時代,還堅持用這麼費工的方式?這是他們對於文化資產、工藝、作者心血的重視;也是因爲承諾,因爲情感,才能奮不顧身用慢速追求完美,對抗這個逐漸失速、遺忘承諾的時代,企圖喚起大家珍惜「文字的重量」。

▲在這個快速與效率的時代,他們用慢速追求完美,企圖喚起大家珍惜「文字的重量」。(圖/呂學緯攝影/新經典文化提供)

《活葉集》結合超過兩種「快消失的藝術」,7月15日(ㄧ)下午即將在「會消失的書店和平青鳥展售,除了販售整套詩集,也會提供散頁單張詩讓讀者收藏,一面是張大春老師的書法字,另一面則是以活版印刷印製的古詩,讓人重新感受文字的重量與溫度,也讓這些對工藝堅持的人們,所堅守的美好意義「不會消失」。

▲《活葉集》保存了流傳千年的活版印刷技術,也結合了文人作家與工藝師傅的心血結晶。(圖/記者謝婷婷攝)

日星鑄字行50年x張大春《活葉集》匠藝呈獻展覽日期:7月15日-8月18日展覽地點:和平青鳥書店展覽地址臺北市大安區臥龍街287號(近捷運麟光站)點此連結臉書活動頁面

日星鑄字行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太原路97巷13號營業時間:9:00-12:00;13:30-17:00週一、二公休

►堅守活版印刷工藝!他就像「孤獨詩人」:做重要的事,卻無人理會

►特稿/守護文字的山洞 日星鑄字行堅持「生命最後一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