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生活面面觀

住進現在的房子差不多已經3年,小楊越來越喜歡一個人住着的感覺。他向記者細數獨居的好處:“可以把所有的燈打開、聽音樂可以公放、想睡就睡……”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這是許多獨居者的生活狀態

民政部統計,2018年,中國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處於獨居狀態,其中1/5分佈在深圳、北京、廣州和上海。今年,這個數字將變爲9200萬人,其中年輕人佔據大多數。

許多社交媒體新聞網站上經常出現“獨居生活指南”等話題,網友們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獨居生活經驗。本報記者採訪了部分獨居的青年,近距離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一人生活爽不爽?

小楊2017年大學畢業,就職於北京一家事業單位。2019年,小楊搬出住了兩年的宿舍,決定一個人住。

現在住的房子,50多平方米,完全按照小楊自己的意願進行佈置,再也不會跟別人搶廚房和衛生間,“獨居的生活真得挺好。”

小王是小楊的朋友和小楊不同,小王大學一畢業就選擇了自己租房住,“雖然是合租,但總算有了自己的空間。”

說起剛開始獨居的日子,小王說:“終於沒有人再管我什麼時候睡覺起牀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裝飾房間”“我可以隨時邀請朋友來做客”……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小王選擇獨居的初衷。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紛紛分享着獨居生活的體驗。網友@PopMix,在長沙獨居3年半,“週末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後出門逛超市買菜,回家的時候順便帶束花,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下午做一杯咖啡,挑選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或綜藝,窩在沙發裡看劇,手邊躺着我的貓。哪怕是這樣很平凡的一天,我就已經很滿足了。”網友杏仁寫道:“一個人在家吃火鍋、看電影,特別爽。”

1000個人獨居,就有1000種不同的生活感受。但總的來看,自在、獨立、隨性是年輕人選擇獨居的理由。

但很多年輕人獨居是被動選擇,甚至有點無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恆力曾撰文指出,作爲背起行囊揮別家鄉、踏上城市逐夢之路的青年,“忙碌”“拼命”早已成爲其代名詞。一日始於鬧鈴的分秒必爭、一天加班或熬夜而極其疲憊的狀態是大多數這類青年的真實寫照

小鞏經常加班,從事科研工作的她,有時基本就沒有休息時間。前一段外出培訓,白天上課,晚上工作,還要完成培訓中的作業,“培訓這些天比上班還要累。”週末和妹妹、朋友相聚的時間都沒有。“這可能就是留在大城市的代價吧。”小鞏經常這樣自我安慰。

忙碌的工作讓許多年輕人更傾向選擇自己待着。青年作家馬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青年人的工作壓力大、節奏快,甚至連朋友都不是很多。“下班後和週末,更願意一個人獨處。”

線下獨處,線上熱鬧

是什麼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獨居?

愛自由、想要獨立空間等,都是選擇獨居的積極因素,可謂是主動獨居。而被動獨居的人絕大部分可以歸因爲“社交恐懼”。

小王有點“社交恐懼”。雖然想着邀請朋友來聚會,但事到臨頭,小王退縮了,“第一感覺就是麻煩,不想見那麼多人,有什麼微信上溝通就行。”即使參加聚會,小王也很安靜,有陌生人的聚會,小王會很抗拒,“不如在家待着”。

曾有統計顯示,獨居青年們“線下獨處線上熱鬧成常態”。社交軟件升級迭代,帶來的卻是一些人的“社交降級”:能用微信講的小事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聚會中總是悶頭吃……

“對社交有焦慮的人,雖然也想連接他人,但卻最終會因爲害怕社交而選擇獨居。”北京大學研究員靳戈分析,“如果因恐懼社交而退縮,保持一個人獨居的狀態,可能會讓人更不願意努力去改善社交狀況,變得更頹廢。”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改變了工作方式。工作的時間和空間被無限延展,客觀上讓年輕人更想擁有自己的空間。張恆力表示,對獨居青年來說,下班也並不意味着工作的結束,高新技術與社交媒體的更新迭代加劇了生活工作的一體化。

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在影響着年輕人是否選擇獨居。

過去,中國人喜歡家族式羣居生活,“家庭”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但隨着社會發展,“大家庭”觀念的基礎在逐漸喪失。“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的家庭結構出現‘三口之家’的現象,城市化過程中建起的單元樓又使‘大家庭’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空間基礎。此外,當代青年人成長在‘雙職工家庭’的時代,家庭活動的時間有所減少。”靳戈分析道,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因素,使“大家族”的生活場景日趨淡化,獨處成爲年輕人期待的生活方式。

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讓年輕人更多選擇獨處。在採訪過程中,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表達出因爲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而有了低慾望的特徵。正如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中描寫的景象: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失去了上進、社交、婚戀的慾望,寧願蝸居在自己的小房間內獨自生活。

“大城市婚育成本較高,且原子化的工作安排和普遍的‘996’工作制擠佔了年輕人的社交時間,使年輕人缺少認識異性、瞭解異性的機會,晚婚晚育現象更加普遍,客觀上使青年獨居現象比較突出。”靳戈表示。

城市生活的便捷化、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也讓年輕人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新一代接受的觀念是婚姻和孩子不是生活全部,真正重要的是讓自己快樂。那麼既然獨居已經很快樂了,爲什麼還要尋找另一半,或者跟朋友一起住呢?”馬歡說。

安全第一,過好每天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每戶家庭人數下降至2.62人。實際上,日本、美國、西歐等都出現了“獨居潮”,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

小楊和小王都很關心獨居安全問題。今年春節發生在北京的一件事讓他們格外關注。據媒體報道,除夕夜,一個女孩在北京租住房屋的浴室中被困30多個小時,最終通過敲擊水管,讓鄰居聽到而得救。

“看到這則新聞之後,和朋友們討論了很長時間,獨居真的需要注意這種問題,一不小心,可能會遇到麻煩。”小王已經改變習慣:洗澡帶着手機。

作爲女孩,小鞏更擔心人身安全。有時下班太晚,就需要請同事送一下,“同事要送我上樓,我才安心。”

“對於政府和社會來說,應建立更爲全面、深入到生活細節的安全防範網絡。”靳戈建議,比如增加小區、街道上攝像頭數量和安保力量,鼓勵企業開發智能報警系統等等。

專家認爲,應該引導市場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中國獨居的成年人具備相當的消費能力,這對於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商機。現在,不少商家都在打“一人份”的品牌,“一人份”火鍋、“一個人”旅遊等。還有小家電的興起也和獨居現象息息相關。

“獨居青年對市場來說是一個大‘蛋糕’。比如我養了貓,其實就是爲了陪伴自己。每個月要爲貓花好幾百元。”馬歡表示,寵物經濟同樣受獨居青年影響很大,他希望市場能夠針對獨居單身青年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獨居可能造成孤獨,但獨居並不一定就會孤獨。獨居是一種生活方式,網絡上有許多指導獨居生活的帖子。

總的來看,獨居的人應該做到以下這些方面:限制線上社交,保持線下社交;充分利用獨居時光,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保持自律,獨居不能是放縱的藉口,而是應該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現在經常出去拍照,記錄一下生活。很享受拍照的過程,偶爾還有小驚喜。”小楊向記者講述着他如今的獨居生活,“我覺得很滿意,獨居也能把生活過好。”

本版漫畫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