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黑戶寶寶 民間協助追蹤

近年隨外籍移工增加,臺男與外籍女移工的露水姻緣產子,已居黑戶寶寶成因之冠。圖爲過去多位外籍黑戶媽媽及孩子,呼籲內政部讓他們就地合法。(本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公佈每年超過2000名新生兒未依規定辦理出生登記,沒有身分證的黑戶兒童案例屢見不鮮。圖爲過去戶政展覽中,展出的舊式國民身分證。(本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公佈每年超過2000名新生兒未依規定辦理出生登記,以及全臺有超過1萬多戶「小戶長」,雖然這些數據並不代表家庭有問題,但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說,只要黑戶寶寶及「小戶長」沒有進到兒童照護網路中,就無法杜絕桃園「曹小妹」事件及北市「8歲女童8公斤」的悲劇事件。

未持續協尋恐成社會隱憂

虐童致死事件頻傳,顯示我國在兒少保護工作上,猶有未盡完善的黑暗角落。依據內政部掌握,每年因爲不同理由,找不到生父母及新生兒的事件,平均1年約100多件,真正有問題的「小戶長」所佔比例也不高。但彭懷真認爲,這些個案若未持續協尋追蹤,除了悲劇事件,也可能釀成社會隱憂。

彭懷真表示,臺灣每年平均有8000個非婚生的新生兒,其中有可能產生「小戶長」及黑戶寶寶,進而產生社會悲劇事件,他建議在社會安全網中,政府應特別關注有別於危機家庭、一般家庭外的「脆弱家庭」,建議政府可將目前風險還沒有那麼大的中度風險家庭,委由民間組織,像是兒福聯盟、家扶基金會等團體提供協助追蹤,避免產生問題。

應限制18歲以下擔任戶長

彭懷真也建議,爲了避免各種理由產生的「小戶長」問題,可透過《少年事件處理法》主動進行處理,也可以修改《戶籍法》,限制18歲以下擔任戶長。

國民健康署監測研究組簡任技正施靜儀表示,對於新生兒出生「通報」的規定在兒少法明訂,接生的醫療院所必須開立出生證明給家長,並在7天內上傳網路通報系統,若有疏漏,將會對醫療院所開罰且也會定期比對出生資料,也就是說,即使父母沒有爲新生兒報戶口,內政部還是可以掌握出生事實。

接生醫院須上傳出生資料

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則表示,社家署有「6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個案管理平臺」,成立的目的就是爲了預防孩子被虐待、失蹤、遭父母毒手殺害或是沒有被好好照顧。一旦沒有進入幼兒園或是送託保母者,或父母持續沒有替孩子做出生登記,將成爲內政部戶政司通報的對象,會開始啓動篩選、關懷程序,層層篩選,包含沒有按時預防接種、或是父母忘記出生登記等,就屬於無效個案,每年平均有6成是無效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