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糧、種好糧――種糧大戶在行動
新華社記者
食爲政首,糧安天下。
在糧食生產一線,衆多種糧大戶大力推進規模經營,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強科技穩產能:讓中國飯碗多裝中國糧
“糧食要高產,科學管理很重要。”看着玉米、大豆已經出苗,69歲的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種糧大戶徐淙祥說,現在處於定苗期,要查苗補缺,然後化學除草,接着要噴施葉面肥,這些措施一個不能落。
一個月前,徐淙祥迎來了小麥大豐收,畝產首次突破800公斤。“良種配良法,優質產量高。”他說,今年在示範優良品種的大田裡,他不僅精量播種,每畝地相較小農戶少播約10公斤麥種,還嘗試配方施肥、分期施肥,讓化肥減量提效。
“我們和科技專家合作,選育種植優良品種,同時結合我們在田間試驗積累的多項技術,產量比小農戶高近20%。”對於“科技增糧”,這位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種糧標兵深諳其道。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約佔全年糧食產量的五分之一,對穩定全年糧食產量、保障經濟社會平穩運行至關重要。今年我國夏糧小麥增產豐收已成定局、質量好於常年。
近年來,各地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選認科技特派員、新建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舉措,爲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僅安徽省就有10603名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推廣糧食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
在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記者見到對口聯繫徐淙祥的科技特派員喬玉強。來自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他,正與徐淙祥討論秋糧生產和減量撒施農藥肥料事宜。
“我們給農戶示範推介相關技術,5年多來,在產量不減少情況下,肥料減少5%至10%,農藥減少15%至20%。”喬玉強說。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種糧大戶除了自己精心種糧外,還帶動周邊村民多種糧、種好糧。張槐村村民張丙銀一旦在田間發現苗情有問題,總會請徐淙祥“把脈開方”。“他會種地,而且願意分享增產豐收的方法,我們信任他。”張丙銀說。
得益於地方選育的小麥新品種,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楚店鎮種糧大戶張林森今年的畝產量最高達913.18公斤,創下規模種植6年來新高。“小麥得高產,選種是關鍵。”他笑着說,今年秋種將把這一品種的種植面積從100多畝擴大到400多畝。
農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糧食增產的信心也越來越強。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科技正成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
抓機械促服務:種糧有錢掙務農有盼頭
今年夏糧小麥生產期間,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種糧大戶尚躍創辦的農機合作社託管了約1.2萬畝土地,涉及1000戶左右農戶,畝產量約1300斤,創近年來新高。“一斤比去年多賣3毛多錢,效益也挺不錯。”
提高糧食產量,農機是重要“武器”。行走在偌大的機庫棚裡,尚躍說,這些年他不斷“招兵買馬”,生產設備已從10年前7臺套小型農機擴大到150多臺套大中小型農機,覆蓋耕種管收各個環節。
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在推進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實施全程機械化,成爲一些地方狠抓糧食生產的重要着力點。
持續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大力推廣實用高效農機裝備;深入推進農田農藝品種與農機相適應相匹配,進一步拓展農機應用場景……我國加快推廣以農機爲載體的農業生產託管,培育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高效率和智能化,是農機轉型升級的方向。
“我們的大型收割機一天能作業300多畝,而普通收割機才100多畝。”尚躍告訴記者,憑藉農機物聯網建設,農機在導航系統支持下自動走直、實時獲取作業數據。“以玉米播種機爲例,一行播下來,從這頭到那頭誤差不超過5公分。”
農業重要裝備自主研製力度不斷增強,農機作業服務提質擴面,優質糧食工程持續推進……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
小農戶用上現代農機,離不開種糧大戶的助力。
在政策支持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種糧大戶李士銀髮揮規模經營優勢,購買8臺糧食烘乾機、3臺無人機等農業機械,同時建設可容納300噸糧食的糧倉、日產120噸的大米生產線。
“這些農機不僅能滿足自身需求,還能爲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李士銀說,今年夏糧生產期間,僅無人機打藥一項,服務面積就超過2000畝。
育主體引新人:青春力量釋放種糧活力
“三夏”時節,“90後”海歸碩士平東林凌晨4點30分就起牀忙碌,每天要往田裡跑上兩三趟。
4年前,平東林回到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幹起了農業。創建“雲上小農”線上平臺,開通認養地塊項目,讓消費者通過攝像頭實時追蹤水稻生長全過程,目前開放的630畝地已全部被消費者認領;全程託管6200多畝耕地,從繁多的水稻品種中精選種植2個優良稻種,收割時以高價回購,提高農民種糧效益;把秸稈變“廢”爲寶,發展起秸稈炭化產業……老一輩種糧人難以實現的“農事”,平東林經過探索讓它們變成了現實。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家庭農場達到39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80後”“90後”耕耘在田間地頭,成爲糧食穩產增產的“生力軍”。
令徐淙祥欣慰的是,兒子、孫子也先後跟着他一起種糧。3年前,“95後”的孫子徐旭東大學畢業後返回家中,成爲試驗田的“管家”。“爺爺和父親的事業不能後繼無人。”徐旭東說。
推開徐旭東家的實驗室,映入眼簾的是桌上的上千個紙袋。這些都是他今年以來從試驗田裡收集的不同品種的小麥樣本。經過烘乾、稱重等環節後,徐旭東將採集不同品種小麥的莖、穗、葉等數據,再進行比較分析研究。
從爺爺徐淙祥利用一把放大鏡,靠着眼瞧、嘴嘗在田間選育優良品種摸索作物生長良法,到父親徐健在連片示範田內探索優良試驗品種大田栽培規律,再到如今徐旭東利用現代科研儀器配合科研院所分析不同實驗環境下作物生長數據……變化的是時光,不變的是三代種糧人對科技增糧的追求。
當前,全國多地正在實施種糧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培育行動。安徽省鼓勵支持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領辦、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出到2025年,50畝以上種糧大戶數量由11.87萬個發展到15萬個。
春爭日,夏爭時。糧食生產一線,無論是“老把式”,還是“新力量”,收穫了夏糧的豐收,又播下新一季的種子。(記者劉菁、姜剛、於文靜、水金辰、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