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聽外界聲音 防疫也應如此

因應臺鐵太魯閣列車出軌事故捐款之管理監督衛福部長陳時中16日在加開委員會臨時會後,出面說明捐款的使用辦法,以現金支付爲主,罹難者支付1500萬臺幣傷者程度支付10到700萬臺幣,罹難者子女教育資助費則會設定專人信託帳戶按需要來支領,總金額約8成用在罹難者。(鄭任南攝)

臺鐵太魯閣號出軌造成49死、200多人傷,衛福部第一時間成立募款專戶,卻引發款項分配爭議,有人認爲給家屬的錢太少,亦有人認爲心理重建的費用不應以善款挹注。折騰多日,衛福部長陳時中聽進社會聲音,宣佈款項全數現金髮放,從善如流爲爭議拆彈,其實防疫也應如此,多聽外界聲音纔是民衆之福。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防疫議題成爲全國焦點中央單位的一舉一動引發關注,卻也常引爆爭議。例如去年指揮中心推動邊境管制時,將陸配與臺灣民衆的孩子小明」阻擋國門之外,拋狠話指「選擇了國籍就要承擔」,令不少陸配家庭走上街頭,有人哭泣有人跪地,就盼政府網開一面,讓一家團聚。

歷經多次抗爭,指揮中心終於先是針對特殊個案,如讓媽媽罹癌的「小明」以專案方式返臺,再逐步准許部分「小小明」回臺,最後開放所有「小明」準時回臺上課。這一幕,家長們等了數個月,訴求才被政府聽見。

今年面對太魯閣善款爭議,衛福部短短數日內就聽進外界的聲音,提出了善款一毛不留的做法,專款專用,不只3分之1,而是全數以現金髮放給受災戶,並將本身就有一套流程救難人員排除,成功化解分配爭議。

面對AZ疫苗,民衆不敢打,又怕疫苗打不完會報銷,也有專家提出釋出誘因建言。身兼防疫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既然願理解民心,何不在防疫政策上也從善如流,用專家所建議的鬆綁檢疫條件當作誘因,提振疫苗接種的士氣順帶解決效期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