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網路服務 改寫經濟學「壟斷」定義

文/辛立

圖/多維TW提供

滴滴出行(Didi Chuxing)與優步(Uber Technologies)全球達成戰略協議、並將收購優步中國品牌的消息,終於被證實。滴滴將向優步中國投資共10億美元,優步則將取得新公司20%的股權,合併後的新公司市值將高達350億美元。

根據多家第三方數據報告顯示,滴滴在中國大陸叫車市場佔有率超過80%,而優步中國之前也宣佈擁有30%市佔率,如今兩者合併,預告着中國叫車市場即將誕生一個巨無霸

未達壟斷申報標準

消息一出,業內便開始質疑,這家新誕生的叫車業巨頭,是否已經構成了壟斷?而滴滴對此作了迴應:「我們認爲,目前,滴滴和優步中國均未實現盈利,且優步中國在上一個會計年度營業額沒有達到申報標準。」

的確如此,根據2008年中國發布的《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若合併案中所有經營者上一年度在中國大陸境內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且至少兩者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須作反壟斷申報。

或者合併案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全球範圍內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亦須進行申報。

從目前已公開的數據看,2015年,滴滴在大陸淨收入逾60億人民幣,已超過20億元這項申報標準;但優步中國2015年會計年度淨收入不足4億元。

據一份2015年7月傳出的優步中國財務報表所顯示,該公司2016年預期淨收入爲2.56億美元,但2015年預期淨收入爲負數。而經營者集中是否需要作反壟斷申報,所參考的正是併購的上一會計年度數據。滴滴與優步中國的合併案並不須申報反壟斷審查

這是有案可稽的。在2015年年初,滴滴與快的宣佈合併後,易到用車曾向中國商務部與中國國家發改委舉報,稱合併案涉嫌壟斷,提請禁止合併。但當時也正是由於兩家公司均未達到有關經營者集中的申報門檻,因此不須進行申報。事實也證明,滴滴與快的合併後不久,即投入了新的叫車大戰,外界也不提「壟斷」的問題了。

市場仍有大片藍海

消費者們擔心的是,合併後叫車補貼減少,價格會逐漸升高,業界也認爲是形成壟斷的證據。但滴滴收購優步中國之後,叫車補貼大戰告一段落,市場走向價格理性和有序發展,這本來就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事實上,滴滴和優步中國仍然要面臨來自神州、易到等對手的挑戰,這種挑戰也表示新公司並不具備整個叫車行業的定價權,消費者仍然可以選擇更便宜的平臺服務

更爲關鍵的是,滴滴收購優步中國後,也僅僅只是在網約車市場取得領先,叫車業還有租車、汽車售後服務、金融等更多領域,橫向、縱向都還有很多擴展空間。

滴滴總裁柳青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叫車的滲透率僅爲1%,在美國舊金山則達到15%,互聯網叫車市場仍然是一片藍海,對於叫車市場上的其他參與者來說,仍有巨大的機會。

所以說,現在談壟斷爲時尚早,整個叫車市場還遠遠未到塵埃落定的時候,在滴滴、優步中國合併後,對市場上的其他玩家反而是一個機遇。正如當初網路影音的老大優酷和老二土豆合併成立合一集團後,不僅沒有順利實現壟斷,反而由於行動影音大爆發,導致影音市場從此進入愛奇藝騰訊視頻、合一集團三國爭雄的格局。

科技新生活 前瞻法律觀

事實上,關於滴滴收購優步中國後是否會形成壟斷,一個最值得參考的案例就是當年奇虎、360與騰訊的「3Q大戰」中,中國最高法院的判決。

當時判決內容是:「雖然被上訴人個人電腦端和移動端即時通訊服務市場中所佔據的市場份額均超出了80%,但是僅僅依據市場份額尚不能得出其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結論。」

在被訴壟斷行爲發生前後,越來越多不同背景和技術的企業紛紛進入了即時通訊領域,「該領域的競爭呈現出動態競爭和創新競爭的顯著特徵,在中國大陸地區即時通訊領域的多個競爭者,均擁有雄厚的財力和技術條件,足以對被上訴人的市場領先地位形成衝擊……多個競爭者在競爭該市場,本案現有的證據並不足以證明和認定被上訴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我們有必要重新談談「壟斷」,這詞其實古代就有,到了工業時代又不斷被強化。在壟斷背後,更多的是行政權力所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衡。但在互聯網時代,基於「服務性的市場化壟斷」卻和這種行政壟斷有着天壤之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27條規定,執法部門在審查經營者集中時,除了考慮參與的市場份額,以及對市場的控制力之外,還需要考慮合併對市場進入、技術進步的影響,和對消費者、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執法機構認爲應當考慮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其他因素等等。

我們回顧以往的互聯網巨頭合併案例,關於是否涉嫌壟斷的爭議不在少數。

2015年,幾次重大互聯網巨頭合併,如2月的滴滴、快的合併,4月的58同城、趕集網,10月的美團大衆點評合併,11月的攜程、去哪兒合併,其實都不乏「壟斷」的質疑聲,但反壟斷部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持默許態度。

深究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互聯網的發展瞬息萬變,充滿激烈的競爭,隨時可能面對顛覆者憑藉創新技術而帶來的挑戰,而這種挑戰,往往就是直接革掉了市場原霸主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