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應「戒急用忍」 民主新南向

▲蔡英文。(圖/本報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

文/杜晉軒

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說過,若「李登輝過世的話,臺灣民主還能留下來;但是李光耀過世,制度無法留下。」儼然說明臺灣所代表的民主政體相對於新加坡威權政體有其優越性。然而,如果蔡英文政府希望透過新南向政策輸出民主經驗的話,或許該謹記李登輝所說的「戒急用忍」。

6月14日,一場在政大國中心舉行的新南向政策工作坊上,與會的菲律賓學者提醒,「民主」一詞對各東南亞政府相當敏感,因各政府要的是「Good Governance 」,即重視良善治理的有爲政府,而民主並非政黨優先考量。該學者表示,臺灣的民主化經驗固然重要,但輸出民主不宜高調。

政大國關中心是蔡政府制定新南向政策的重要智庫,並具有一定影響力當中的成員包括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國關中心副研究員楊昊等重要東南亞學者,他們在今年4月的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出《民進黨新南向策略建議》,主張新南向政策在推動路徑上,應藉由「以人爲中心」的核心理念,關注「人民」需求,深化「公民社會」連結,並推動「民主價值」,逐步建構堅實的跨國夥伴關係。而蔡英文在會中亦明確主張民進黨要更加強化政黨外交的責任,以及臺灣民主價值的推廣。緊接着,民進黨立法院新住民事務發展聯盟於6月舉行內部的《新南向的發展政策研討會》中,蕭新煌及其召集的「新南向政策專題研究小組」,指新南向要深化與區域公民社會的連結,最終朝民主價值的夥伴關係發展。

菲律賓學者的聲音,已提醒臺灣與東南亞國家政府的關係發展,應重務實的經貿合作關係,而非務虛的民主經驗推廣,特別是有求於臺灣民主經驗的,多是當地在野黨,若民進黨政府過於與當地在野黨發展關係,試問,當地執政黨又怎能安心?

宣揚民主 蔡政府曲高和寡

無可否認,臺灣成功實現三次政黨輪替,其民主經驗是可貴的,但若以優越的心態宣揚自身民主經驗,只會讓外界認爲臺灣政治人物流於自滿。例如今年4月臺北市長柯文哲「南向市政考察」後,發表了馬來西亞國會議員對臺灣民主「羨慕得流口水」、批評新加坡是「住在籠子的金絲雀」等「感言」,引來一片批評。

臺灣不能忽視的政治現實是,雖然東協成員國文化、民主化程度不一,但「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已在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其強調尊重成員國之間的差異,不容許他國干涉內政。這種強調捍衛國家主權、文化主體的精神,乃緣於東協成員國多爲後殖民國家,對於西方所強調的「民主、人權」有所忌諱。東協各國堅持走屬於自身的國家發展道路,臺灣的民主化經驗,並非東南亞各國政府優先關切的。

端看《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的總體目標,是爲了與新南向目標國家「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其政策論述不脫以經貿發展爲導向。至於爲何新南向政策與輸出臺灣民主有關聯,除了「以人爲中心」這個與過往以經貿投資爲主的「南向政策」作區別的口號,那就是如今蔡英文不再提的「新亞洲價值」了。

時間拉回到2014年6月4日,當時身爲民進黨主席及總統參選人的蔡英文,在華府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提出了「新亞洲價值」。蔡英文認爲,當還有許多亞洲國家人民仍在忍受威權統治,臺灣已經爲建立民主而感到相當自豪,她指出,臺灣的民主經驗以及未來民進黨推動邁向以創新、就業及公平分配爲基礎的經濟發展新模式的過程,可作爲亞洲各國典範和鼓舞力量。不過「新亞洲價值」自從2016年由外交部推出《點亮臺灣亞洲典範》的國慶文宣影片後,就無疾而終了。

歸根結柢,在於當前全球化腳步逐漸放緩,中國大陸以「亞洲新安全觀」、「一帶一路」推動區域整合之際,陷於經濟發展趨緩、內政混亂的臺灣已無力作爲「點亮亞洲的典範」。蔡英文當時所提出的「新亞洲價值」,配合了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無奈在對國際政經局勢的判斷失誤下,從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退出《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就註定了「新亞洲價值」要退出蔡政府的外交舞臺。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直接批評稱,具普世價值意涵的「新亞洲價值」論述提出之際,正逢習近平重提「亞洲的事情歸根結柢要靠亞洲人民辦」的「亞洲新安全觀」,主導亞洲發展的北京,正是臺灣的障礙。

而蔡政府必須面對的國際政治現實是,臺灣既非新南向目標國的邦交國,亦非如歐美西方國家擁有雄厚的政治資本,對於東南亞各國政府而言,尋求經濟的發展動能纔是他們的優先考量。當主要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出席5月中旬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會」時,已說明了這些國家更傾向於北京「優先發展經濟」的論述。

若是臺灣自身無法提升經濟發展動能,卻欲透過新南向來推廣民主經驗,恐怕是「曲高和寡」。臺灣不能忽視菲律賓的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現象、美國川普熱潮、歐洲不穩定的政局,均因政治菁英陷於失能的民主「政治正確」下,政府平庸治理的結果。

「亞洲價值」仍受東南亞尊崇

如前所述,杭廷頓認爲李光耀過世後,新加坡的「有效率」制度無法留下,而最近李家三兄妹間的「家庭紛爭」,似乎也被外界認爲杭廷頓的預言成真。無論如何,李光耀給予新加坡政府的制度是否會消失仍難論定,但可肯定的是,著名的「亞洲價值」觀仍影響着東南亞。

蔡英文的「新亞洲價值」顯然欲與李光耀的「亞洲價值」對比爭輝,是想告訴亞洲各國,崇尚威權治理的「亞洲價值」已成過去,而「新亞洲價值」即是臺灣從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經驗的結果,當中蘊含着西方民主、人權的「進步價值」,

可供仍處於威權體制的亞洲國家參考。然而,李光耀的「亞洲價值」所重視的家庭價值觀、尊重權威、社會羣體高於個人、強調共識於決策的角色,仍是目前東南亞各國所重視的。最終「新亞洲價值」仍敵不過現實的考驗,該倡議或許被遺忘了;但李光耀的「亞洲價值」卻烙印在東南亞各國的執政思維中。

「新亞洲價值」之所以無法在東南亞長存,乃因當前東南亞的政經、社會文化發展仍近於威權體制,姑且不論「亞洲價值」論的源起是否爲李光耀欲合理化人民行動黨的威權統治,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進黨已經貴爲執政黨,若意圖以新南向政策和東南亞國家達成「經濟共同體意識」,就不能以絕對的「政治正確」姿態向東南亞各國推廣民主化經驗。

蔡英文政府不能忽視的是,西方世界所提倡的以民主爲政體模範的時代正退潮。美國政治學大師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以提出「歷史的終結」而成名,他認爲民主與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已隨着冷戰結束而勝利。但他在2014年推出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一書中作出修正,在「法治」、「民主問責」之外另加第三變量「國家治理能力」,福山認爲很多國家的「國家治理能力」不足而造成發展不如預期。

2017年4月14日,福山以「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爲題在臺北公開演講,他的講題以問號結尾,「因爲對國際政治而言,現在正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被民粹國族主義挑戰的關鍵時間點」,他從川普上臺、歐洲選舉變局來談當前民粹國族主義的興起,認爲自由國際秩序的崩解,民主與獨裁可能不是關鍵,政府的治理品質纔是最重要的分界線。

對於東南亞各國政府而言,到底是否優先需要屬於民主政體的臺灣的治理品質,或許福山已給了答案

臺灣並非當前亞洲典範

將場域拉到東南亞,除菲律賓有因菁英政治失能而出現的強勢領導人杜特蒂外,其他東南亞國家未有明顯的民粹國族主義出現,但仍有當年推崇亞洲價值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屬共產政體的越南、寮國,軍方仍有影響力的泰國、緬甸等國,除了以上的發展中國家,還有已屬開發國家的新加坡,都在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非效能不彰的民主模式。臺灣當前的各種「內政亂象」,恐非東南亞國家想要的。

蔡政府執政一年來,一例一休的爭議、年金改革引發的激烈抗爭、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被批黑箱等,都是治理能力不足的明證。就算是臺灣所自豪的民主成就,看在東南亞社會眼中卻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對來臺的東南亞移工移民的人權保障不足,移工受虐待、剝削的事件層出不窮,臺灣社會長年來對東南亞的歧視,也令新移民及其後代備感壓力與煎熬。

目前臺灣既無法在政府治理能力上成爲亞洲典範,又無法在民間關係上說服東南亞人民接受臺灣民主水平,因此對於欲透過新南向政策推廣民主經驗一事,當「戒急用忍」,該先尋求改進政府治理能力纔是。

東南亞各國政府之所以會選擇漠視「新亞洲價值」及新南向的民主倡議的原因,或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已給出答案,「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在經濟)。很現實地,當東南亞國家爭相參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尋求經濟發展動能與模式之際,也說明了西方世界所倡導的民主價值並非他們當前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