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這樣就好」的阻礙

文/徐筱嵐 圖/多維TW雜誌提供

歐付寶電子支付董事長林一泓接受本刊專訪時直言,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牛步化問題,是出在整個社會結構和民族性,從Uber、 Airbnb到年輕人創業創新等問題,爲什麼都在臺灣踢到鐵板?一味地怪別人,是不對的,應該反求諸己。

酸民主義當道 創新勇氣不足

林一泓認爲,臺灣社會現況的問題積累已久,非關政治藍綠,而是由人民政府媒體造成。回顧臺灣過去50年來的發展,成功經驗是建立在穩定、安定、法治的社會基礎上,所以人民生活、素質、環境越來越好,然而「成也風雲、敗也風雲」,政府動不動講戒急用忍,過度的安定保守,養成大家「這樣就好」的心態

但是政治上的戒急用忍,不代表產業創新也要如此。林一泓分析,以同樣的時間段來看中國大陸,他們經歷長時間的戰亂和動盪,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停滯,從15年之前開始,互聯網崛起,各項領域都快速發展,大陸民衆認知到「追求新和快」纔有機會賺錢,這種接受創新跟新事務態度深植人心,從一線城市的大叔大媽到三四線城市的市井小民們,都能夠大方地接受行動支付帶來的種種改變,徹底融入日常生活。

回頭檢視臺灣的媒體和民衆,對行動支付抱持質疑的態度,還不時指責金管會的管理問題,但實際上有多少人使用?根據國發會於2016年進行的調查顯示,臺灣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第一名爲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高達98%的人使用,儘管業者積極推動行動支付、電子商務,僅僅有35%的人曾使用手機付款,透過手機App使用網路銀行功能者只有26%。

林一泓指出,「這樣就好」的心態將嚴重影響行動支付的發展,大家只會質疑正在發生的新事務,卻在質疑之後安享改變的成果。以悠遊卡爲例,由交通票證變成爲電子錢包,發展至今約15年的時間,悠遊卡公司前董事長連勝文在推動初期時,外界批評如潮,有人說有信用卡即可,根本不必悠遊卡,還有人質疑推動過程有圖利之嫌等;但諷刺意味十足的是,現在則幾乎人手一卡。

林一泓說,紙幣發行迄今雖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但世上並無百年不變的事情貨幣是買賣交易中產生的介質,以前只能用看得見的東西,數位化之後慢慢地不需要,而塑膠貨幣已經展現這種概念,只是過去無法上網,相關資料只能夠記錄在卡里面。

他強調,從PC端的網路到Mobile的網路是必然的趨勢,透過一個裝置上網,能夠做很多事情,支付不過是其中的一環。不管非洲肯亞、中國大陸或北歐的丹麥等,全球一定是朝這個方向走,只是快與慢的差別。臺灣也無法避開這個潮流,就看國家要用多少力氣來推動,以及是否有一個重大的引爆點,促使事情快速推進。

防弊重於興利 觀念阻礙發展

很多人認爲臺灣在新興產業的發展緩慢,與政府的保守作風有關。

林一泓表示,過去因爲社會安定、經濟富庶,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來防弊,現在仍然無法擺脫這樣的思維;加上公務人員受限於法規,一旦開放會被指責有圖利廠商之嫌,所以防弊概念仍大於興利。政府確實不該圖利特定廠商,但「圖利全民」無可厚非,讓產業興盛、蓬勃發展,若只站在「不能讓商家業者賺錢」的角度,廠商無法賺錢、員工難以加薪,大家的生活只會越來越糟。

觀察大陸的行動支付發展,政府的策略就是先鬆後緊,他們沒有特別保護銀行業者,誰能創新、對人民有利,市場就怎麼走,等產業壯大後再進行政策調整。

臺灣的做法則採取先緊後鬆,不只是行動支付,在金融體系更嚴重,緊到產業沒有活水。不過,再怎麼嚴格控管也擋不住世界潮流,政府已開始就金融法規進行鬆綁,如鼓勵創新實驗的金融監理沙盒,相信立法後會加快開放的速度。

由於許多民衆擔心使用行動支付以後,個人的資料若無嚴實的機制把關,恐怕會成爲詐騙集團覬覦的目標。林一泓表示,個資安全問題是媒體報導過度的假議題,就如同於「愛不愛臺灣」的問題,沒人能夠反駁。民衆出國前會委託旅行社辦理相關手續,不免會填寫一份刷卡單,裡面包含個人姓名、身份證、信用卡號等,試問當資料發到對方手上後,如何確認最後被銷燬或轉售?實際上根本沒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這也是個資外泄的途徑。

林一泓認爲,網路購物相對安全,透過電腦運算資料,不會有業務或其他人經手,若是用電子支付方式如Apple Pay、指紋等其他方式反而更安全,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筆支付都有清楚的消費記錄,相對於現金支付,商家很難有逃稅漏稅的機會,如此不但能夠增加稅收,還可以讓地下經濟無所遁形

階段性變革 3年後成民生必備品

臺灣在行動支付的發展起步緩慢,但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除了本土的歐付寶、智付寶、支付連等,支付寶微信支付分別於前年和去年登臺,LINE Pay及Apple Pay也來勢洶洶。

不過,林一泓似乎並不擔心,他指出,金融這類的特許行業需要接地氣,境外業者的競爭會間接教育大衆行動支付的概念。如何策略聯盟在地商家、爭取最好的優惠,仍是本地業者的強項,一旦使用習慣養成以後,消費者最終就會選擇「自家人」。

林一泓預言,2年到3年後,臺灣民衆對行動支付就會習以爲常,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到一個階段就會有一波科技的變革。以網際網路爲例,儘管經歷過2000年第一次泡沫化,後續仍蓬勃發展,產業跟趨勢是必然,未來,信用卡或儲值卡都會被雲端帳戶消滅,人類到最後要仰賴隨身的裝置來支付,現在的手機往後或許會變成手錶等其他的電子裝置

但是,在許多臺灣民衆的認知中,悠遊卡具有儲值和支付的功能,跟微信支付並沒有太大差別,甚至會認爲兩者的功能相同。林一泓搖搖頭說道,這是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情況,雲端帳號付錢跟用卡付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論是悠遊卡或香港八達通都是現金儲值在卡片裡,結帳時由消費者持卡片扣款,但在購物到結帳的過程中,排隊就花費很長的時間。然而,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是透過網路下單、雲端帳戶付款,甚至消費者可以決定到店內用餐或外送,節省等待的時間來做其他事情。

面對這一股勢不可擋的行動支付風潮,金管會研擬「電子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劃」,目標要在2020年讓電子支付率從目前的26% 倍增到52%。對此,林一泓說,有些事情急不得,若以歐付寶去年處理新臺幣400多億元的金流來看,每年大概會有倍數的成長。他希望政府能以開放的心態來協助業者,特別是在「對的事情」方面,要能夠擇善固執、堅持到底,有承擔的勇氣跟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