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最好別把兩岸搞到開戰那一天

文/陳宗逸 圖/多維TW提供

臺海局勢緊繃經年,許多武統論調紛紛出爐,各種戰術推演天馬行空宛若說故事般精彩動人。去年初一本由美國智庫學者易思安(Ian Easton)所着的《中共攻臺大解密》(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 Taiwan’s Defense and American Strategy in Asia)專書,得到現任美國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的大力背書(二人爲師生關係),故有關於中國大陸武力犯臺的「14個登陸戰場、一年兩度的時機」就成爲熱議的焦點,彷彿中共武力犯臺的手段,就是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人馬雜遝地踏平臺灣每寸土地,在現代科技化戰爭的趨勢下,這有可能嗎?

死抱舊經驗 準備新戰爭?

易思安是個研究二次世界大戰諾曼第登陸的戰史學者,故他所研究的範圍,就是兩棲登陸的戰術與戰法,將二次大戰的思維套在21世紀的今天,來研究臺灣究竟何時何處可能會遭受到解放軍大批船隊的突襲與登陸,然後依照臺灣的自然地理與天文條件,再說明解放軍的時機如何有限,將會在天時與地利上受到相當程度的失敗,甚至瓦解。在易思安眼中,臺灣只要嚴陣以待,不必美國的支援,就能夠將解放軍的兩棲部隊打退,贏得獨立與自由。

何謂兩棲登陸戰?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登陸戰,創下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的紀錄,從6月6日清晨到7月24日行動成功爲止,盟軍共投入288萬人參戰,德軍方面也動員21萬人,共計56.7萬噸的物資和17.2萬輛各式車輛載具順利上岸,登陸的盟軍擊毀2,117輛戰鬥車輛、擊落飛機245架。守軍德軍傷亡人數達11.4萬人,盟軍更蒙受12.2萬人的損失。看起來,強勢登陸的盟軍,蒙受到比已然強弩之末的德軍還要嚴重的損失,動員的物資幾乎可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崩潰,故一旦解放軍實施兩棲登陸臺灣,一定會蒙受一樣的慘劇,事實上是如此嗎?

我們先從戰史來看, 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各國投入當時最新技術,所研發兩棲作戰科技的驗證場。從1944年開始的太平洋奪島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蒙受數量龐大的人員損失,光是攻佔瓜達康卡爾島戰役,面對日軍殘部,以及夜以繼日的轟炸掩護,美軍還是犧牲了高達6,000人的數目,可見兩棲作戰是日漸困難的作戰方式

諾曼第之役對於兩棲作戰演進的第二個重要意義,在於三度空間立體作戰的開始。當時英美兩國動用剛剛成立不久的空降部隊,加入兩棲作戰的行列,盟軍試圖利用空降部隊從內陸包抄,與登陸的傳統部隊一起進逼德國守軍。但是,由於空降部隊的戰術並未發展成熟,加上指管通情繫統尚未建立,裝備技術也有限制,盟軍空降到內陸的特種部隊遭到德軍優勢火力的屠殺,三度空間作戰的效果未能凸顯。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率先開始研究配合直升機進行空中突襲的新式三棲作戰,但是隨着韓戰爆發,這些研究被暫時擱置,加上1950年11月由麥克阿瑟將軍主導規劃的仁川登陸,還是使用類似諾曼第登陸的戰術。韓戰後,世界各地的低度衝突不斷,但是還是以美國陸戰隊經歷的考驗最多,發展也最快,世界各國都跟着美國所發展出來的戰術與裝備走。

例如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美國陸戰隊準備入侵古巴;196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多明尼加護僑;1985年,美國陸戰隊登陸黎巴嫩。之後,全球各地再也沒有類似二戰的那種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陸戰隊佯攻登陸科威特海岸,那是在資訊高度不對稱下美國對伊拉克一次詐術,騙取伊拉克重兵部署。由於資訊戰日漸發達,衛星監控、遠距感測的技術發達,已經很難再讓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能夠學習盟軍在二次大戰時,集結在英吉利海峽對面長達數月,沒有任何正確情報泄漏給德軍,然後輕易地進行大規模兩棲登陸。

諷刺的是,1994年,海地政變內戰不斷,美國與美洲國家盟軍一起登陸海地平亂,迎接美國陸戰隊的,是早已經等在沙灘上拍攝畫面的直播電視臺記者鎂光燈

戰爭型態:從個人手機開始

我們可以知道,隨着資訊化作戰的第三波時代、甚至第四波時代(物聯網戰)來臨,融合多個傳統軍種特色的「複合式」部隊,將是未來主流。兩棲作戰的未來,也隨着資訊化戰場的出現,成爲沒有戰場邊際的三棲作戰。傳統的大規模強襲登陸作戰,在未來很難出現,取而代之的將是融合「超限戰」、「特攻突襲斬首」與「恐怖活動」、「生化威脅」和「輿論資訊戰」特性的綜合式作戰,作戰方式是全面性的,不分東西南北和前線後方,戰場從個人手機開始。

故此,已經經過多年資訊化、科技化、戰場管理能力同步化的解放軍,怎麼可能重演戰史上的大規模兩棲作戰?這種傳統作戰方式,不但在集結軍隊的階段,就已被世界各國一覽無遺,讓臺灣能做好充分準備,而且要實現兩棲登陸作戰,從軍事科學學理來說,攻守部隊雙方的比例起碼是10:1,纔有絕對勝算。而目前臺灣的地面部隊總兵力達到20萬人,也就是說,解放軍必須準備200萬人,才能夠有效攻克臺灣,大陸不可能選用這種方式來「突襲」臺灣。

會提到武力犯臺的兩棲作戰論,一般論者皆認爲無論是無限制飛彈攻擊、沿海海陸封鎖等,都沒有辦法讓臺灣屈服,而且會拿二次世界大戰,飽受德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攻擊,以及潛艇封鎖的英國來比喻。但是,如今是21世紀的高科技世界,飛彈的精度、殺傷力,已經不是二戰德國的「復仇武器」所能相提並論。

當年封鎖海陸,二戰德國的U型潛艇,儘管科技含量不高,都已經搞得英國手忙腳亂。如今解放軍有壓倒性的潛艇優勢,加上遠洋海軍的建構,航母艦隊的快速發展,要封鎖臺灣周邊海域、斷絕臺灣的經濟進出口,使得臺灣經濟民生崩潰,並非難事,此種「以封逼降」的戰略,更可能成爲首選。

當然,對臺灣來說,無論是解放軍發起大規模登陸作戰,還是採取「超限戰」、「特攻突襲斬首」、圍困戰等作戰方式,都是無法承受的災難。戰火一起,對兩岸來說就是內戰重燃,臺灣必然會全境成爲前線,陷入戰火的煉獄,2300萬臺灣人幾十年的積累和福祉,臺海的和平與穩定等,都將瞬間灰飛煙滅。就算臺灣的有限反擊能給對岸造成一定損傷,自身的損失會更爲慘重,而且也一定擺脫不了被「武統」的結局。臺灣人應該自問,這是想要的結局嗎?

一些臺灣人總想着靠美國救援,美國有什麼理由會爲西太平洋上萬裡之遙的一個島嶼,和另一個身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核大國開戰,讓自己的士兵爲臺灣喪命?

所以,對臺灣而言,或許就像郭臺銘說的,「和平纔是最好的武器」。解放軍大規模登陸作戰或「超限戰」、「特攻突襲斬首」的設想,在沙盤上推演一下,知道戰爭的災難性後果就行了,最好別把兩岸真的搞到開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