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股動態丨塞力醫療信披違規被立案,股價大跌終結“三連板”狂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雪 實習生馬小雨 武漢報道

3月25日晚間,塞力醫療(603716)發佈公告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在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中國證監會的相關工作,將持續關注上述事項的進展情況,並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塞力醫療回覆。

市場反應激烈,3月26日,塞力醫療開盤跌停,截至上午收盤,股價報8.18元/股,跌幅7.47%;截至下午收盤,股價報8.4元/股,下跌4.98%。

值得注意的是,或得益於AI醫療等相關概念火熱,3月18日至3月20日,塞力醫療的股票連續3個交易日收盤漲停。而此次立案調查,讓該公司股價迴歸漲停前。

針對連續漲停,塞力醫療曾兩次發佈風險提示性公告稱,經公司自查,目前塞力醫療生產經營活動一切正常,市場環境、行業政策沒有發生重大調整,內部生產經營秩序正常;不存在影響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異常波動的重大事宜,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不過,3月21日晚間,塞力醫療官方微信公衆號發佈推文表示,公司受邀出席由華爲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HDD武漢站·鴻蒙原生應用專場活動,榮獲“華爲鴻蒙生態聯合應用夥伴”授牌。

會上,塞力醫療宣佈正式啓動鴻蒙原生應用開發,將藉助鴻蒙系統的技術優勢和生態資源,攜手華爲共同拓展萬物互聯應用新場景,共同推動智慧醫療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武漢市軟件行業協會官網信息顯示,此次華爲HDD武漢站·鴻蒙原生應用專場舉辦時間爲3月19日,正是塞力醫療第二個漲停之時。

公開資料顯示,塞力醫療是以“渠道+科技+服務”爲驅動的醫療智慧供應鏈運營管理服務商,現有主營業務模式爲體外診斷(IVD)集約化業務、醫療耗材管理(SPD)集約化業務、區域檢驗中心業務等。

其中,集約化IVD業務向客戶提供體外診斷儀器,而集約化SPD業務向客戶提供運營服務平臺。近年來,爲實現由傳統醫療供應鏈服務向醫療智能化、精益化管理服務轉型升級,塞力醫療不斷調整營收結構,部分IVD業務和單純銷售業務被終止。

財報顯示,2021年,塞力醫療集約化IVD產品的收入爲12.46億元,2022年降至10.4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則從2021年的47.9%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36.1%;集約化SPD的營收佔比從2021年的26.64%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35%。

“公司未來目標爲完成區域化SPD項目的多商業模式疊加,基於此目標,2023年子公司大力發展集約化SPD業務,預計增加營業收入2.12億元。”塞力醫療在2023年6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表示。

該公司除了要面對被立案調查的困境之外,還不得不面對業務開拓不及預期的事實。

財報顯示,塞力醫療2023年度預計實現淨利潤爲-1.15億元到-1.5億元,預計扣非淨利潤爲-1.1億元到-1.45億元,這已經是塞力醫療連續三個會計年度扣非前後淨利潤均爲負值。

塞力醫療解釋,SPD業務項目進度延後,規模效應尚待體現。因近幾年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公司部分SPD項目目前整體處於投入建設期,而 SPD 業務收入及運營管理服務規模化效應在本期尚未體現。

在毛利率上,SPD業務與IVD業務相比仍有差距。數據顯示,2022年塞力醫療集約化IVD產品的毛利率爲23.34%,而集約化SPD產品僅爲9.96%。

此外,應收賬款逐漸增加也是塞力醫療營收、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據悉,塞力醫療的主要客戶是二級以上的公立醫院。受醫保結算等影響,近年來客戶回款期限有所延長,因此公司墊付資金有所加大、資產負債率逐年上升。

“爲加大應收賬款的催收,提升整體資金使用效率,塞力醫療對部分經營項目相應負責運營的山西、淄博、成都等子公司股權進行轉讓後不再納入合併範圍,但也導致了公司合併營業收入出現一定幅度下降,利潤下降。”塞力醫療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