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裝備發展之道

2021年5月9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勝利日閱兵式上,山毛櫸-M3防空導彈系統駛過紅場。新華社發

【講武堂】

每年5月9日的紅場閱兵已成俄羅斯軍事力量尤其是新式武器裝備的秀場,引發外界普遍關注。今年4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報告稱,美國2020年軍費開支7780億美元,實現了年度軍費三連漲。俄羅斯軍費連續多年不足美國1/10,最近又宣佈,“由於在防控新冠疫情中的各類支出增加”,2021至2023年度國防預算將作壓縮。俄國防部發言人強調,壓縮後“現有國防預算能夠完全保障俄武裝力量建設發展”。財力相差懸殊,大國雄心依舊。俄軍有如此底氣,得益於近些年圍繞軍備發展所進行的一系列調整和改革,使較小的投入形成了軍隊現代化顯著效益,爲俄國開展大國博弈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統手動擋

蘇聯解體後,原分佈於各加盟共和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瓜分,人才外流,事故頻發,元氣大傷。蘇聯時期效率低下的弊端延續發酵,俄許多重大軍工項目長期拖延未能兌現。2012年普京重新擔任總統後,下重手解決這方面沉痾積弊。

一是建立總統辦公廳對國防工業綜合體垂直領導的新體制。總統定期與國防部和軍工業領導會晤,制定計劃,檢查進度,糾正存在問題。普京曾在索契軍工會議期間透露,3年內主持此類協調會達9次。

二是軍備發展重要決策、重大成果由總統直接拍板、親自宣佈。“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先鋒”高超音速導彈、“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6項武器,由普京2018年發表國情諮文時親自公佈,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擡升了軍工業地位,提振了民心士氣。以後歷年國情諮文中,普京都專門發佈新武器研製及列裝情況。

三是聯邦政府牽頭整肅軍工管理。制定《國防訂貨法》,恢復被取消的軍事驗收部門,軍工生產由國防部“特別監督”,違約單位定出趕工日程表,與國家簽訂履約承諾,拖延者處罰。東方航天發射場2014至2018年,共追究瀆職案140起。建立國防採購資金監管系統,實時跟蹤督查,使過期欠款減少2/3,國防訂貨執行指標不斷提高,質量、進度、效益明顯改善。

媒體形容以上措施“將國防工業切入了普京本人的‘手動擋’”。

非對稱迴應”

有鑑於蘇聯與美國軍備競賽拖垮經濟的教訓,俄於本世紀初提出“非對稱迴應”戰略,量力而行打造令對手生畏的軍力,避免軍備發展被“帶節奏”。如果說當初這一選擇更多是迫於劣勢的無奈,那麼近些年來,俄“非對稱迴應”的理論和實踐越來越顯現出“以小博大”的雄心和智慧。

強大的核威懾,是俄“非對稱迴應”戰略的核心支柱。縱觀其歷次軍備計劃,可看到變中有不變,許多項目起起落落、增增減減,唯有核力量投入始終居高不下。面對美國撕毀核協議、升級核武庫、反導系統緊逼等一系列破壞俄美核平衡圖謀,俄與時俱進開發高超音速等新技術進行有力反制,陸、海、空“三位一體”核力量成爲裝備更新“優先級”。陸基開發了“先鋒”洲際導彈,彈頭能以20倍音速飛行,並隨機調整滑翔路線、高度、俯仰角,使對手難以防禦。空基爲戰略轟炸機換裝新型導彈。機載“匕首”導彈,可配常規彈頭也可配核彈頭攻擊地面、水面目標,最高可達10倍音速,射程超過2000公里。海基核力量受到格外重視。第四代戰略核潛艇“955型”研發遇到困難時,普京曾說,“即便把克里姆林宮賣了也要及時造出新一代潛艇來”。目前4艘“955型”已交付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改進版“955A型”正在建造。今年3月,俄3艘核潛艇在北極附近並排破冰浮出水面,展示了冰蓋下隱蔽抵近、同時齊射多枚潛射彈道導彈的能力;隨後又宣佈載有高超音速武器的“喀山號”核潛艇列裝,給西方對手很大震撼。

常規武器方面,俄“非對稱迴應”重點是打造有限而有效的非核威懾能力。主要在開發遠程高精度制導武器軍用人工智能、激光、高超音速等領域加大投入,艦艇、飛機、戰車等平臺建設不得不作調整收縮。呼聲很高的核動力航母、“領袖”級核動力驅逐艦等計劃被拖延或擱置,造價較低的中小型導彈艦艇訂貨增加,海基“口徑”、空基X-101巡航導彈和陸基“伊斯坎德爾”導彈大批生產、列裝。新建的4500噸級22350型護衛艦成功試射了“鋯石”高超音速導彈,“鋯石”飛行速度9馬赫、射程超過1000公里,據稱可突破航母防禦圈。雖然有俄媒體抱怨遠洋大艦數量萎縮,“海軍只見大海不見大洋”,但有“舍”有“得”,衆多中小艦艇配備射程2000多千米的“口徑”導彈,“鋯石”也逐步列裝,近海艦能“長臂”遠射,小型艦能打大目標,較低代價形成對海對地攻擊強勁戰力,增強了俄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底氣。

舊裝備“老當益壯”

普京最近宣佈,俄軍現代化裝備佔比已超過70%。俄軍是如何從本世紀初不足15%的裝備現代化率快速躍升至目前水平的?除了壓縮維持經費多建新裝備外,大批老舊裝備通過挖潛改造,起到了“老當益壯”作用。

對蘇聯龐大軍事機器遺留的老型號老裝備,俄儘可能加以合理利用:一是對落後平臺進行現代化改造。1155型大型反潛艦服役30多年,艦載武器陳舊且功能單一,國防部決定爲其全面升級,除配備反潛和防空系統外,加裝“口徑”-NK巡航導彈、“天王星”反艦導彈、電子戰武器和新型艦炮,使之成爲多功能遠洋護衛艦,日前完成改造的“沙波什尼科夫海軍元帥”號已交付太平洋艦隊。俄海軍司令最近披露,現役核潛艇中數量最多的949A和971型將作翻新處理,換裝“口徑”“縞瑪瑙”“鋯石”導彈通用發射裝置,服役期可延長15至20年。空天軍對320架較老戰機進行改造,提升了衛星導航、飛行控制、傳感器、電子對抗功能,換裝了新制導武器。二是對仍有使用價值的裝備作延壽處理,構建新老搭配裝備體系。蘇-24、蘇-25等老舊戰機信息化程度低,但穩定可靠、載彈藥多,作戰成本低,敘利亞軍事行動中,俄軍採用新老戰機混編、強化信息支持等方法,使這兩型老戰機發揮了較好作用。去年底俄舉行戰略核力量演訓,完成數千公里外目標導彈攻擊的“卡累利阿”號核潛艇和圖-160、圖-95MS轟炸機,都已服役超過30年。軍事專家稱,這些經延壽處理的裝備至少還能再服役10年以上。三是應用在研項目開發的新技術,推出老型號改進版裝備。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投資大、研製週期長,在其問世前,俄採取過渡措施,先利用成熟技術生產圖-160改進型圖-160M2戰略轟炸機,技術更新率達60%。去年11月第一架圖-160M2首飛成功,目前正接受國家驗收飛行,計劃今年底交付部隊

實戰測試

敘利亞軍事行動中,俄軍有計劃地將600餘種武器裝備投入實戰測試,使其軍備建設獲益匪淺。

首先是對現役裝備進行精細戰場評估,發現了一些平時難以發現的缺陷。國防部和軍工部門組成專家組,對暴露的問題逐項分析,就設計、生產、使用等分門別類提出改進意見。蘇-35戰機根據參戰經驗,加裝了進氣口濾網,改進了航電設備和對地攻擊軟件。蘇-34、蘇-30SM戰機、米-8、米-28N、卡-52直升機、S-400防空系統等,也針對遇到的問題作了改進。據統計,敘利亞作戰中俄軍共發現702處裝備缺陷,目前99%已被排除。

其次是驗證新武器效能,總結了裝備實戰使用規律。俄軍方多次高調宣佈X-101、“口徑”巡航導彈和新型炸彈參戰,均取得良好戰果。在這些新武器作戰行動中,軍用衛星多批調動監控戰場態勢,無人機臨空偵查,特戰部隊抵近實測,聯合信息網提供目標指示,使俄軍探索完善了遠程精確打擊戰法。駐敘赫梅米姆基地屢遭無人機羣攻擊,俄軍綜合運用“鎧甲-S”彈炮合一系統、9K333“柳樹”便攜式防空導彈、電子干擾等裝備予以擊落,保證了基地安全。根據反無人機作戰經驗,國防部頒發了相關行動綱要,將打無人機科目列入陸軍、海軍及防空兵戰鬥訓練計劃。

第三是將尚未成熟的樣機或構想投入戰場試驗,加快了新裝備研發進程。在研的“天王星-9”作戰機器人,靶場打靶表現良好,在敘實戰試用中卻暴露出8個重要缺陷。通過逐項解決戰場發現的問題,縮短了研製週期,很快列裝部隊。俄陸軍通過研究繳獲的爆炸裝置,開發出能在密集人羣、檢查站和交通設施中發現自殺式爆炸腰帶的系統,在“軍隊-2020”國際軍事和技術論壇展出受到好評。

此外,推動武器出口是俄軍備發展一大特色。世界軍售市場俄羅斯長期穩居供貨商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俄軍工集團官網稱,其防空導彈系統已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印度三軍超過70%的武器由俄羅斯生產,緬甸、老撾60%以上武器從俄購買。美國爲推行對俄遏制戰略,極力擠壓俄軍售市場。面臨美國遏制和市場競爭,俄一方面放寬技術限制,將蘇-35戰機、S-400等先進武器投放市場,甚至連剛列裝的蘇-57戰機也向國外兜售;另一方面採取更爲靈活的交易方式,通過政府貸款、以貨易貨、技術轉讓、授權生產等優惠措施助推武器外銷。由於俄製武器性價比好,多數經敘利亞實戰檢驗,再加上銷售政策靈活,使俄在軍售市場突破美國圍堵連創佳績。在2021年度阿布扎比防務展上,俄國防產品出口公司又與10個非洲國家簽訂了價值15億美元的合同。拓展軍售,擴大了俄地緣政治影響,爲填補財政收支缺口、解決軍費不足提供了重要來源,也維持了俄軍工企業足夠的開工率。

(作者:徐一天,系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